俞百祥
在母校交大就读4年,各门主课都由富有教学经验的教授任教,使我获得了比较扎实的基础工程知识。自三年级起开始接受电机工程的专业教育,马就云教授教我们电工基础和直流电机两门课程,是我们的主要导师。他教的知识非常广泛而且实用,他的教法也非常朴实易懂。他教给我们很多实用本领,实在是一位令人难忘的好老师。
马老师的备课工作做得极好,上课时带的是自编教材,写在很小的纸张上,以左手两指一夹就根据教材在黑板上写起来,讲起来更是深入浅出让人容易领会。
不仅是重要的原理,就是细微的基本动作,他也把诀窍教给我们,不遗余力。比如把线拧到接线柱上去,他强调指出一定要把线头弯成右拐的圆形,否则越拧越松会闹笑话。他教得实在, 至今不忘。
学电机工程要能掌握电的特性,应该知道在人身上过电的味道,马老师在实验室里说测测各人的电阻,让同学们一个个的两手握导线关上闸刀来一次人身通电。并关照手要握紧电线,因为松了反而会麻电。这种训练使我们对电,除理性知识以外,还增添了感性知识,很有意义。
在拉开闸刀切断直流电机的励磁线圈时,马老师着重指出拉得慢一点,让能量逐步释放,防止飞弧也防止产生过高电压损坏电机。这种概念以后在工作中我也经常加以注意。
马老师教的磁路知识,印象很深,使我在离校约30年之后仍然能在生产上解决厂里工艺上的困难问题。十年动乱中我下放车间参加生产劳动,被安排在绕线组里做线圈的测试工作。有一种电感线圈以铁氧体为磁芯,由于工艺未过关很不好做,常有大量废品成筐地倒掉,损失不小。原来经手生产的是一位大专生,他未能摸清出废品的原因,出废品的情况已经持续好长一段时间了。我一接上手,发现出废品的关键问题是在铁氧体两半胶合时的紧固方法上。这线圈因电感量较大,所以气隙开得很小,胶合时用螺钉帽固定,且拧得较紧。问题就出在这上面。拧紧时铁氧体受压变形气隙缩小,所测得的电感量较大,待胶好后螺钉拆除时铁氧体复原,气隙便增大。因原来气隙很小,稍有增大磁路的磁阻就大为增加,电感量因而降低,线圈参数就不合格。经我建议用铁质文具夹代替螺钉后铁氧体就不变形,废品也从此被消灭。
在解决这项技术问题时,脑海里就泛起马老师当时教磁路计算的形象来。马老师教的许多电机专业知识使我一生受用。饮水思源,难忘母校,难忘师恩。
人生苦短,我等均已步入耄耋之年,马就云老师已作古逾半个世纪,但当年他循循善诱的音声容貌,如过电影,犹历历在目。对他的早逝总感到无限惋惜。走笔至此,真是无限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