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咏秋
1920年9月,我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少年时代在家乡厚圩小学就读,军阀混战,经常停学逃难,幼小的心灵,就蒙受祖国不统一之苦。在常州中学读初中,日寇入侵东北三省,又感到祖国在变为殖民地之虑。“七·七”事变、沪战相继爆发,家乡沦陷,姑母在逃难中被日寇飞机炸死,自己流落四川,在合川县中学继续读高中。想到国耻家仇,就刻苦学习,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保送到西北工学院,就读于航空工程系,立志航空救国。后又转入当时流亡四川乐山县的武汉大学,在艰苦的学习环境中,又以全系最优成绩于1942年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抗战胜利后,我考上自费留学,于1947年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攻读结构力学专业的硕士及博士学位。我满怀希望地到美国留学,受到的却是和当时中国国际地位一样的屈辱。当我去租房时,房东老太太见我是中国人,就说“房屋出租”的牌子没有来得及取下,房子已租出去了。第二天,我又到一处租房,房东已同意领我进去看房子。在交谈中,她了解我是从上海乘远洋海轮来美国的,马上就改口说,“对不起,我刚刚接到我女儿从依阿华城打来的电话,她们全家即将来我处小住二个月,等他们走后,请您再来联系”。原来她最初认为我是日本人,所以才同意我看房子,当知道我是中国人后就拒绝了。我忍受了当二等公民的耻辱。为了给炎黄子孙争气顽强学习,我终于以优异成绩,获得了凯文奖学金并获得了博士学位。毕业后,我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哥尔德建筑结构设计事务所任工程师,从事房屋结构应力分析和设计工作。虽然工作出色,但因为是中国人,和美国人同工却不能同酬。
新中国成立后,祖国号召在国外留学的留学生回国参加建设,伍修权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激荡了我的心,新中国的诞生使我看到了祖国的希望。这时西北农业大学向我发了聘书,我谢绝了美国师长及同事们的挽留,抛弃了优厚的生活和工作待遇,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并自愿到环境较艰苦的西北工作,担任西北农大水利系主任及教授,开设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及钢木结构设计等课程,为新中国培育出第一代大学生。现在这些学生绝大多数已是祖国水利战线的高级工程师和教育战线的教授或副教授。
全国高等院校调整后,我调到西安交通大学,先后担任水利系、数理力学系副主任。后者有我国最早成立的工程力学专业之一,当时我就和同事们一道开始为完善我国的工程力学专业制订出长远的发展规划,并着手培养力学专业的研究生。
1979年,西安交通大学成立工程力学系,我担任系主任。工程力学系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已拥有一个机械结构强度和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重点学科——固体力学,并设有(博士点2个)和博士后流动站1个,成为我国培养高级工程力学专业人才的基地之一,为祖国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9年12月,国家派我率团到美国参加美国机械工程师冬季年会。会上,我作了《中国高等院校力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的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浓厚兴趣,扩大了中国的影响。也在这次年会上,我发现国外对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很快,意识到这种材料的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美国归来,我立即向有关部门提供了这个信息和研究报告,同时,全身心地探索这个新的领域。近15年来,我出版了《塑性力学基础》、《弹性力学基础》、《复合材料力学》及《工程应用力学手册》等4部专著;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了有关复合材料力学方面的论文80余篇,其中《2.5万千瓦发电机复合材料护环设计》获得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及财政部的优秀成果奖。1990年,国家教委授于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奖状。1992年,陕西省授予我“陕西省科技精英”的光荣称号,并被中国科协选入《中国科技专家传略》和国际剑桥传记中心的《世界名人传记》。1994年,我被陕西省侨联及中国侨联分别授予“为‘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做贡献”的先进个人。这些荣誉给我极大的鼓励。
近15年来,我接受了国外8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邀请,前去讲学,进行合作研究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足迹遍及美、加、英、德、比、日本、西班牙、新加坡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国外许多著名专家对我的研究成果予以高度评价。对此,我深深地感到:“留学生回国是大有作为的。中国知识分子在祖国的怀抱里才能求得光荣的归宿。”
1985年2月,我应香港大学的邀请前往讲学。讲学之余,拜访了一位世兄。世兄告诉我,他在香港的一个荒岛上已有相当多的投资,因害怕“一国两制”的政策会变,不敢继续投资。经过我多次做工作,这位世兄改变了观望的态度,继续扩大了投资。
近年来,我总是利用出国讲学机会,看望年轻校友,与他们诚挚交谈。1993年春,校友王元若博士来到西安交通大学作短期讲学,还有几位也将随后来校讲学和指导科研。在比利时的两位留学生决定回国工作,目前,我正在为他们联系单位,落实工作。
为了尽快提高我国复合材料的科研水平,我想方设法邀请国外专家来华讲学,交流研究成果。迄今,已有10位专家经我的邀请来华讲学。其中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材料系著名教授林瑞阳博士,是我通过国务院侨办和陕西省侨办,向联合国开发署申请到一笔经费后邀请来的。林教授在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工业大学及中山大学讲授了国际前沿课题——金属基及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工艺及界面问题,对国内同行启发颇大,反映良好。
10多年来,我在繁忙的教学与科研之余,接待了众多的华侨和港台同胞。陪同他们参观旅游,向他们介绍国内的新面貌。他们高兴地对我说,在祖国看到的比听到的要好,并表示回去后要为祖国统一和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1986年4月,台湾原“粮政厅副厅长”华松年夫妇等来大陆探亲访友,并到西安旅游观光。我亲自接待了华松年一行,陪同他们游览名胜古迹。在参观华清池“捉蒋亭”时,华松年坦率提出意见,建议将“捉蒋亭”改一个合适的名字。事后,我立即向组织反映了这个建议。组织上甚为重视,根据多方意见,在1986年12月,“捉蒋亭”正式改名为“兵谏亭”。我把消息告诉松年,他回称“捉蒋亭”改为“兵谏亭”甚为妥洽。
1995年4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刘君若教授访问西安,通过我的介绍,西安市文物局拟到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展览文物,刘君若愿意回美后积极为此搭桥牵线。
同时,我为西安交通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之间建立友好学校和陕西省与明尼苏达州之间建立友好省州达成协议起了牵线搭桥的作用。
我已75岁了,在鲜花和荣誉面前,不能停下脚步,仍要不断地奉献与创造,我仍然亲自带研究生,并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复合材料力学》的专业课。目前,我正要主持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界面力学》及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基金《复合材料界面微观力学性能的调试技术的研究》两项科研。人们这样给我鼓励:“蒋咏秋的生命一如他的精神,他的精神一如他的事业,正进入人生中夕阳无限好的壮丽境界”。我要更加努力,做好工作,不辜负党对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