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有光
交大培养的学生,个个具有良好的驾御英语的能力,社会上口碑甚好,可谓是交大早期的一大办学特色。学校始终狠抓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注重提供外语语言实践的场所与机会,使得英语成为学生得心应手的工具,终身受益。邹韬奋在其回忆录中说:南洋公学的英语教育,为他留下了“永远所不能忘的厚惠”,“在这国际交通日密、学术国际化的时代,我们要研究学习,学习一两种外国文化以作为研究学问的工具,在事实上是很有必要的。”赵宪初在《一个“老南洋”的回忆》中谈到:“唐(文治)校长也非常重视英文。我记得中学一年级的时候,英语每星期有十六课。每天一课是英文文法。还有四天各有一课英文会话。我的英语基础就是在那时打好的。”
交大从创办伊始就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甚至不惜花巨款聘请洋教员。福开森(1866-1945)是南洋公学第一任监院,毕业于美国波士顿大学。《聘福开森为南洋公学监院》合同规定:“各学堂洋教习所教各生,按日功课分数逐日登册,分别优劣,应由监院随时考核,月抄汇呈总理,以凭察核。各洋教习训课勤惰,监院应认真稽查、督率,随时存记,以备总理查考。”建设南洋公学中院与上院,则由福开森负责设计规划。1931年,福开森在《南洋公学早期历史》一文中,专门回顾了南洋公学英语教育在教学中的地位问题,他说:“本院对全体学生教授英语,我们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一开始学习时就会正确地阅读和书写。我们并不企图推动学生努力迅速地掌握英语知识,而是比较透彻地进行教学。”由于交大英语教学一向十分扎实,学生毕业时大多过了英语语言关,加之专业课起点就很高,许多教材甚至用的是美国原版教材,教学内容直接与发达国家接轨,所以交大也就成为解放前中国向国外输送留学生最多的大学之一。
为了保证本科教育有高质量的生源,交大专门办有高等预科(相当高中),而学校预科英语教学的起点,就高于一般学校。南洋大学高等预科学制规定是四年,英语教材直接选用英国皇家第三、第四、第五读本,一、二年级英语及语法课,每周占15—12学时,三年级时占8学时。邹韬奋回忆就读三年级时,英语教师黄添福(华人,英国长大,已不会讲中文)“教的是英文名著”,课前学生需要提前预习两三页,上课时“同学可以说没有一刻不在紧张的空气中过去,没有一刻不在练习听的能力。”凌鸿勋1910年考进南洋大学(时称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因“英文程度太差”,教务长胡栋朝先生让他们几个广东学生插入预科“四年级试读”,教师是一位英国人,受其师之益,凌鸿勋一口流利纯正的英语,由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推广工科专业英语教学,能够强化学生迅速学习外语行话并了解学科领域。专科主任直接聘用外国专家,如电气机械科科长谢尔屯(Sheldon, S.R.)、土木工程科科长万特(壁)克(Vanderbeak, H.A.),均为美籍教授,1918年他们在致校长的学科建设规划中说:“实行专科四年级学程之制,与美国大学体制均等,程度也合,便于本校学生在美国进修高深(硕士)学业。”对此,周浩泉先生曾回忆:1916——1920年前后,“专门学科都是用高薪从美国聘来的教师讲解的,课本都从美国进口,连设计用的参考书和手册等也来自美国。”出外实习,也有几位美国教师参加。电机科谢尔屯讲授《电极学》、《交流电》、《电机计划》和《电机工程》;汤姆生(Thompson, G.)讲授《电力传送》、《蓄电池》和《直流电》;机械科狄克生先生讲授《机械厂》、《机厂计划》和《机械实验》等。
大学部提倡教授用英文自编专业课讲义,由学校图书馆负责印行,供学生使用并以广流传。外籍教授自编讲义有:濮尔佛教授(H.E. Pulver)的《Materials of construction》和《Experiments in the Material Testing Laboratory》;谢尔屯教授和汤姆生教授合著的《Experiment Instruction in Electrical Measurements and Dynamo-electric Machinery》以及《Notes on D.C. Machines》。本国教授也积极参与用英语编写专门教材,如徐名材教授编有《Notes on Engineering Chemistry》;杨以琦(E.G. Young)教授编有《Railway Mechanical Engineering》;谢仁教授编有《Electrical Machine Design》;徐佩琨教授编有《Readings in Reiway Laws》;等等。
逐步起用留学归国人员替代洋教员用英语讲授工科专业课程。交大早期派往国外留学人员都要同校方签订“具结”(保证书),即“报培植之恩”。凌鸿勋先生是1915年派赴美国实习的留学生,他回交大任校长时曾说:“论历史,于本校情势知之最深;论情感,与本校休戚相关至切”,故理当“专心致志为母校服务”。1920年,万特壁教授回美国休假一年,凌鸿勋便接替万氏讲授应用力学、材料力学、桥梁设计和混凝土学。裘维裕先生1916年毕业于南洋大学电机系,以优秀成绩考取庚子赔款留美研究生,入麻省理工学院获电机科硕士学位。1924年回国后历任交大电机系教授、物理系教授、系主任等职。傅浙生先生在《教授轶事》一文中回忆到:裘维裕教授“讲物理课时全用英语,课后习题颇费人思索”。
成立英文会,促进学生会话能力。1910年,唐文治决定成立英文会,学会每学期比赛一次,分会以班为单位,每周活动一次,“本监督(唐文治)亲行莅视”,“择其英语娴熟、辩论优胜者酌予奖励”。英文会学会章程明载:为“增进英文上之知识,以会话演讲为主”,特成立英文会,“本校全体学生一律为会员”,各级干部由学生担任,每学期重新选举,分会每周开会一个半小时,依名册次序五人演讲,“或用自著论说或选名人撰作,行有余时则以会话”。章程还规定:“在英文课及英文教授各课(即用英语讲授工科专业课)时,误用国语一语者,专科生罚铜圆二枚,二、三、四、五年级罚铜圆一枚,初年级生免罚。”
举办英文演说辩论赛,逐渐成为学校培养学生外语能力的一项重要制度。1922年,颁布《英语演说比赛简章》,大学生和中学生都可参加,每人演讲十分钟,分初赛和复赛两轮,复赛获奖者由留美同学会赠送奖品,评委会由校长和中外教授组成。如1923年12月,南洋学会举行英语演说比赛,由凌鸿勋、胡子美、汤姆生、李松涛先生担任评委,曹丽顺、陈俊述、王守恒分获前三名。
举办全校英文演说赛、辩论赛,不同年级的学生都可以报名参加。如1925年5月,举行春季英语演说比赛,唐谋伯先生任主席,评委由黄明道、胡宪生、孟伯洪三先生担任,共有6人获奖,获奖者依次是邱诸联、宗之发、孙孝钧、刘世恒、林肇龙与沈奏廷。1931年5月,举行全校英语辩论赛,朱耀贞、胡晓园、张金镕分获个人前三名,大一获得团体第一名。也就是说,一年级团体比赛成绩反比高年级好。1933年10月,在文治堂举行全校英语演说竞赛,听众达二百多人,参赛者及其题目是:陈德坤“Defects of Chinese citizens”;包新弟“A Century of Progress”;李翊襄“Economic Progress”;张大恒“Imperialism and China”;丁宪祜“Popular Education”;何世瑛“Young men and Engineering”;冯增寿“Failure and Success”;黄海龄“Our Desting”;李齐长“Builders of China”;何绍贤“China’s Real Need”。包新弟、李翊襄、丁宪祜、李齐长依次获前四名。1934年12月,举行全校英语演说竞赛,由李松涛先生任主席,林叠、曹丽顺、谭炳勋先生任评判。大四得团体第一,个人第一由薛锦绶获得,丁宪祜、陈宪章分获二、三名。此次演说的题目与次序是:李齐长“Modern Civilization”;薛锦绶“Single and Married life”;黄大柱“Dictatorship and China”;丁宪祜“The Northwest-Chinas’ life Line”;陈宪章“College Graduation and Unemployment”;黄定“Preparedness”。1936年12月,举行全校英语竞赛,有12名同学参赛。演讲者与演讲题目是:李天恩“We Must Learn”;王隐男“Who Shall Fire the First Shot?”周瑞琴“Racial Prejudice”;张炜麟“De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黄海龄“To Live Efficiently”;李汉华“What Does China Need-Conscription or Enlistment?”何绍贤“Life or Death?”沈曾定“Japan at Cross-roads”;洪钟秀“Is China at Cross-roads”;秦本鉴“Enthusiasm”;张有恒“Is the Chinese Race Inferior”;梅可松“Is Speech Silver and Silence Gold?” 张有恒、沈曾定、秦本鉴、黄海龄分获前四名,大三获得团体锦标(冠军)。
英文演说赛、辩论赛也常常在同年级学生中举行。如1930年5月,大学二年级在文治堂举行英语演说预选竞赛,由韦思孟、谈佛生、胡粹士、李松涛四教授任评判。王祖荫、李家麟、邵卓然、邓荷生分获前四名。参赛者与演讲题目是:李家麟“My Ideal College Student”;胡元民“The Need of Air Service in China”;邵卓然“China and Chinese Students”;王祖荫“The Provision Problem of China”;邓荷生“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and its True Sense”;张孝炎“Social Intercourse between Boys and girls”。
积极参加华东各大学联合发起的校际英语辩论赛,力争夺得冠军或获得最好成绩。交大参赛代表,都要先参加校内举办的英语辩论预赛,成绩优异者才可代表学校参加校际英语辩论赛。1924年,交大参加三大学(交大、东南大学、复旦大学)举办的英语演说比赛会,获第二名。同年,校学生会决定成立“南洋大学学生会言语社”,以“间接提进同学对于言语之兴趣为宗旨”,每学期交替举办中语演说与英语辩论,或者英语演说中文辩论大赛,评选演说、辩论优胜团体和个人。1925年,为了“争校誉”,“校中当局竭力提倡”“演说一科”,精心组织了全校英文演说竞赛,评定标准包括题目、材料、结构和演说时的姿态、音调等。当年5月,举行华东三大学英语演说竞赛,交大学生邱诸联获得第一名、宗之发获第四名。
1927年12月,举行华东四大学(交大、光华、暨南、复旦)英语演说比赛,交大卢章钺、陈开骝分获第一、第二名,为学校夺得团体锦标。1928年5月,举行四大学英语演说决赛,交大不仅获得团体锦标,而且囊括了个人前三名,即卢钺章获得第一名,光华周得第二名,光华柳得第三名。10月,再次举行四大学英语演说比赛,本校获得团体锦标与个人第一名。1930年5月,四大学英语演说竞赛在复旦大学举行,交大派朱宝华、王享龄同学参加,获团体第一名,王享龄获个人第一名,朱宝华获个人第五名。评判由胡适之、陈霆锐、Mr.J. Powwell 、欧元怀先生担任。王享龄参赛的题目是:Women’s Occupation Winner of first prize;朱宝华参赛的题目是:What are China’s Vital needs。1933年12月,华东各大学英语演说竞赛在复旦大学举行,交大派李翊襄(题目是:Economic control)、包新第(题目是:The century of progress)参赛。交大获得团体锦标,包新第获个人第一名。
1934年5月,上海各大学英语演说竞赛在沪江大学举行,交大派包新弟(题目为:Common Existence)、丁宪祜(题目为:China and Popular Education)参赛。交大蝉联团体冠军,包新弟获得个人第一名。1935年12月,华东各大学英语演说比赛在交大文治堂举行,交大获得团体锦标,并由丁宪祜、周瑞琴囊括了第一名与第二名。参赛者与演说题目是:丁宪祜(交大)“Friend or Foe”;周瑞琴(交大)“Have We Creative Power?”陈品章(金大)“Unemployed and College Graduates”;古宝珠(金女大)“College Students and Cultural Revival”,获第三名;周公亮(沪江)“China in the Light of a New National Spirit”,获第四名;董美丽(沪江)“Responsibilities of the Educated in China”,获第五名。
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一部《许国璋英语》风靡全国,使无数莘莘学子由中获益菲浅。而许国璋在交大读书时,其英语能力就已暂露头角。1934年,许国璋由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附中高中部毕业,成绩为全年级之冠,按东吴大学的惯例,附中毕业的前3名学生可免试入本校大学部文、理、法三院学习,酌减学费,第一名则全免。许国璋放弃了这种优惠,以优异成绩考入心仪已久的交通大学管理学院。1935年12月4日晚,文治堂举行级际英语演说竞赛,冯建维先生任主席,谭炳勋、曹丽顺、李松涛先生任评委。参赛者共有10人,许国璋演讲的题目是“Confucius As I See Him”。此次参赛,许国璋虽未获得名次,但让他初出茅庐,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1936年3月,许国璋当选为管理学院经济学会候补执行委员。5月3日,许国璋与洪钟秀、黄海龄同学代表交大参加华东六大学英语辩论初赛,交大与沪江大学对阵,辩题是“日俄若发生战争我国是否应抱中立”(That China Should Adopt The Policy of Neutrality in Case The Next Russo -Japanese War Comes),交大为正方,经过激战而胜沪江大学,获得复赛权;5月30日,交大以许国璋为主辩,黄海龄、洪钟秀为辅辩,参加华东六大学英语辩论决赛,胜暨南大学队,交大终于以五比零大获全胜,夺得本次六大学英语辩论赛锦标(冠军)。能够参加高水平的英语辩论赛,对许国璋而言不仅为学校争得了荣誉,而且是难得的英语实战锻炼,进一步激发了学习英语的兴趣。1936年9月,许国璋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二年级读书,从此选择了以研究英语为方向的治学生涯。
七七事变爆发后,华东地区受到日军侵略,学习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校际之间的英语竞赛也就不得不终止了。如今我们有建国前无法比拟的良好学习环境,学校的各项事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英语系(以及日语系)也建立多年了,学生在全国英语测试中也频频得奖,名列前茅。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回顾交大的历史传统,对迄今英语教学仍不乏借鉴之处,一是英文会及外语定期讲演辩论的经验做法值得进一步发扬;二是回国留学生的外语资源值得开发,教学形式不妨多样化,应该增设特班,高年级部分专业课程可用西文教材及西语上课,促进学生尽快掌握专业外语,学习知识与学习英语并举,一箭双雕,使学生步入社会后,能够在国际交往与科研工作中轻松驾御外语而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交通大学校史》撰写组,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编(第一卷),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
[2]《交通大学校史》撰写组,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编(第二卷),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
[3]霍有光、顾利民,南洋公学——交通大学(1896—1949)年谱,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4]桂清杨,飞越无限的许国璋,人物,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