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有光
公元1996年7月1日,丙子年仲夏季节,时逢我校百年华诞和党的生日,海外校友一百多人,乘恭贺母校校庆之机,在蒋德明校长、王文生副书记陪同下,共同拜谒黄帝陵,面对始祖三鞠躬。黄帝有土德之瑞,交大有根植黄土地美誉。交大人饮水思源,缅怀人文始祖,为的是继往开来,爱国爱校,倾诉赤子之情。
黄帝祖籍有熊氏。《国语·晋语四》记载:黄帝的父亲少典娶有[虫乔]氏,生黄帝和炎帝。黄帝成长于姬水边,故以姬姓;炎帝成长于姜水边,故以姜姓。两人成年后德行不同。据《史记索隐》等古籍说法,黄帝又姓公孙,生于山东寿丘;取名轩辕,曾居河南新郑某处,其地因名“轩辕丘”;逝于河南荆山,葬于陕西桥山。相传黄帝娶了四个妻子,有二十五子,得姓的有十四子,共十二姓,后来的唐、虞、夏、商、周、秦及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是黄帝的后代。
黄帝作为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伟大部族的领袖,为开创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史记》记载:炎帝(神农氏)晚期,各部族之间相互攻伐,百姓深受其苦,炎帝部族衰落而失去对各部族的领导能力。黄帝修德振兵,经阪泉之战取代炎帝领导地位,尔后又击败了乘机作乱的南方部族首领蚩尤率领的大军,取得涿鹿战役的胜利。黄帝受到各部族的拥戴,建都城于“涿鹿之阿”,合和万国,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黄帝一生“迁徙往来无常处”,“抚万民,度四方”:东到大海;西达空桐、鸡头山(甘肃、青海一带);南至长江流域,登熊耳山、湘山;北至荤粥(即匈奴所居地),勘查确立了中国最初的版图。
黄帝作为人文始祖,在领导中国人民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中,成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奠基人。他治五气,蓺五种,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肇始了以栽培五谷为代表的农艺学和以禽兽野蚕人工驯化为代表的畜牧学;他迎日推策,旁罗日月星辰,顺天地之纪,设春夏秋冬四季云师之官,肇始了天文学、数学和气象学;他旁罗水波、土石、金玉,采首山之铜铸鼎,开创了原始的水文学、地质学和冶金学;他披山通道,不停地“度四方”,发展了原始的交通运输业和交通工具,肇始了测量制图学和地理学;他主张“节用水火材物”,妥善处理开源与节流的关系,成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思想的源头。
中华民族有公祭黄帝的悠久历史。“黄帝崩,葬桥山”之说始见于《史记》。桥山在今黄陵县,位于西安北偏东约150公里处。古籍里“桥山”有两解:一说是沮水穿山底而过,因名;一说是山锐而高曰桥。《史记·封禅书》说:至迟在秦文公(前756)时,已建“诸神祠”,黄帝享三牲郊祭;秦灵公(前424—前415)时,曾建祠祭黄、炎两帝;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北巡朔方,返回时率兵十余万“祭黄陵冢桥山”。北魏泰常七年(422),明元帝(鲜卑族)幸桥山,祀黄帝庙,开创了北方少数民族认祖归宗的先例。大历四年(769),唐太宗批准在轩辕陵置庙,“四时享祭,列于祀典”。直到近现代,轩辕庙又增添了孙中山、毛泽东、江泽民、李鹏、蒋中正等人祭黄帝的题词碑刻。
桥山总面积约8500亩,满山古柏葱茏,全仗历代自觉保护。《雍胜略》说:“桥山在中部县(今黄陵县)东北二里,其山形如桥,沮水环绕之,即黄帝葬衣冠之所。周围城堑五里,树柏万余株,横顺成行,参天傲日,数百里外,望之犹有烟霞霏微青翠玲珑之状。”今人统计,桥山有柏树86000余株,树龄多在千年以上。桥山东南麓轩辕庙内“黄帝手植柏”,胸围二丈四尺,誉为世界柏树之王。古柏千百年来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民族敬仰黄帝的最好历史见证。
轩辕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黄土地,类似有土德(养生载物)之特征,所以尊称为黄帝。黄帝距今已有近5000年的历史,他始终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强大凝聚力的精神支柱,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曾自题小像表达爱国之情:“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今年5月,国务委员宋健号召“读史爱国,人人有责”,传达了党中央、国务院实施重大科研工程的决策,决心勘定黄帝纪年并作为中国参考纪元,这必将极大地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西安是交大学子的根,黄陵是中华民族的根。校庆拜谒黄陵已成为我校庆祝华诞的一种仪制,是弘扬爱国爱校思想的具体体现。正如黄陵的一幅楹联所云:“根在黄陵、五千年古柏参天绿,泽流赤县、九万里春潮动地来。”交大人和交大学子有着共同的心愿,祝母校腾飞21世纪,如黄陵翠柏愈加根深叶茂;期待2001年校庆,以建功新纪元的优异成绩,共聚西安黄土地,同祭始祖轩辕陵。
原载《西安交大》1996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