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 洪楠 张小亚
内容提要: 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在建校110周年暨西迁50周年校庆期间,筹办了西迁历史纪念馆,引起了校内外的强烈反响,博得了参观者的一致好评。它是一项校园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丰硕研究成果。本文详细介绍了纪念馆建设的目的、内容及其启示。
西安交通大学是建国初期根据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从上海搬迁至西安的高校,其校史与创办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和以后定名的交通大学一脉相承。我校地处艰苦的中国西北部,如何向国内外广泛、有效地宣传我们的历史和传统,让海内外校友和各界人士了解西安交通大学以及与上海交通大学的关系,支持并关心学校的发展和建设,这是我们共同的目的。经过两年多的筹备,我们整理并收集50年前反映交大西迁历程的相关珍贵档案资料,精心准备布展内容、方式和方法,于2006年4月8日,西安交大建校周年暨西迁50周年校庆期之际,建成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历史纪念馆(以下简称西迁纪念馆)对向社会各界公开展出。
西迁纪念馆主要内容涉及了十四个部分,这十四个部分的内容生动的展现了交通大学西迁的光辉历程,无数可歌可泣的西迁事迹。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由“动议西迁”到“主体西迁”再到“分别建校”:交通大学内迁西安,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西北工业基地建设的要求和国防形式的要求”做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决策。 1955年3月30日,高教部党组遵照中央政治局关于沿海工厂学校内迁的指示,提出《关于沿海城市高等学校1955年基本建设任务处理方案的报告》,内称将交通大学“准备在两三年内全部迁出”“具体点和陕西省委商定”。该报告得到刘少奇、朱德、彭真、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圈阅,标志交大内迁已成为中央认可的决定。1955年4月中旬 ,彭康校长派总务长任梦林,基建科科长王则茂先到高教部接受任务,然后前往西安选择校址 ;5月中旬,彭康校长电请朱物华、程孝刚、周志宏、钟兆琳、朱麟五等著名教授、系主任来西安共同查看、商议并选定校址;5月下旬 ,通过了《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关于迁校问题的决定》,稍后,西安新校区便迎来了大规模的建设高潮。1956年9月 ,交大在西安新校区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开学典礼,1958年夏,宣告迁校任务胜利完成 。1959年7月,国务院同意将我校西安、上海两部分分别独立建校,今后分别称为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
第二部分、日新月异的校园建设:1955年随着交通大学校领导前往西安选址,5月学校开展征地和筹建新校区工作 ;10月,西安新校园首批教职员宿舍工程破土动工,速度惊人。1956年9月 ,交大新校址占地面积达84公顷,其中教学区66.7公顷,教职工宿舍区17.3公顷,共完成基建任务近10万平方米,建成了中心教学大楼、行政办公楼及教职工和学生宿舍、食堂等工程项目。同时,校园绿化也与基建工作几乎是同步进行,学校面貌日新月异。
第三部分、学校大搬迁:1956年初,为了保证新校区顺利开学,学校派出了大批后勤部门的同志,专门运输和安装保障上课用的教学、科研设备。6月1日我校宿舍楼竣工,6月2日我校第一批职工、家属50余人乘火车抵达西安,暑假前后后勤部分又为西迁的师生员工包装、修理行李家具,把迁校人员的行李家具提前运到西安,安放到每家的宿舍里。张鸿副教务长、苏庄副校长分别率领大批教职工及家属乘专车专列前往西安新校区,首期迁校工作胜利完成。
第四部分、上级领导的关怀与期望:交通大学内迁西安,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决策。1956年杨秀峰补偿来校视察 ;1958年习仲勋同志和陆定一同志分别来校视察,在西迁过程中,上级党政领导对交大扎根西北一直给予着高度的关怀和期望。
第五部分、大力支援地方工农业生产:交大人把周总理必须改变西北落后面貌的嘱托,始终作为学校的神圣职责。全校师生听从党的号召,竭尽全力支援地方工农业生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赞扬。
第六部分、组织机构与系科设置:1956年暑假开学前,我校首期迁校工作基本完成。1957年8月,西安部分并校工作基本结束;9月,我校上海部分与船院、南洋实现了三校合并,至1959年8月,我校西安部分公有8个系32个专业。8个系为 :机械制造系、动力机械系、电机工程系、无线电工程系、工程物理系、树立力学系、水利系、纺织系。1959年年末教职工达到3217人,学生达9524人。
第七部分、教学与科研:1956年迁校后,交大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为了适应国家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学校加强了各专业,同时陆续增加了尖端科学技术专业和理科专业。1958年以来,学校先后出版了《交通大学学报》、《科学技术报告集》、《交大教学》等刊物,成立了15个研究所,完成了大量的科研项目。
第八部分、人才培养:交通大学1896年创办于上海,截至1959年,在63年的历史里先后培养的13000多名科学技术人才,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祖国的工业和科学研究机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九部分、名师荟萃:1955年迁校前,全校有教职工1682人,教师占709人,其中教授82人 ,副教授34人。迁校期间,交大按照“民主精神和自愿原则”,制定了教师调配政策:长期支援西北建设、长期留西安部分任教的可以实行自愿;短期支援西北建设、长期在上海任教的则由学校视工作需要统一调配。许多年过半百的老教授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克服自身及家庭的困难,毅然带头奔赴西北,为中青年教师扎根西北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这些教师积极回应周总理的期待,无私奉献,勤奋地建设西北,不仅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出大批的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而且把学校办成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大学贡献了全部聪明与才智。
第十部分、党政管理与服务:在1955年到1966年期间是“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党的工作的主导使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科学技术工作也有比较突出的成果,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也在这个时期培养和积累起来的工作经经验。
第十一部分、校办工厂与实验室:校办工厂和实验室是学生的实践基地与实习场所,对学校的教学与科研起着重要的支撑保证作用。交大的办学传统历来看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十分重视校办工程和实验室的建设 ,学校建立起实验室50多个,设有9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工厂,除规定的教学实习外,生产劳动被列入教学计划,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要参加一定时间的生产劳动,进行勤工俭学。
第十二部分、校园文化与社会活动:交大师生的政治文化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参加各种政治运动和社会活动、文娱活动,对激发大家的政治热情、增长治市和促进身心健康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十三部分、国际文化交流:我校是国际友人经常参观访问的单位之一,每年常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友人来校参观访问,这个时期我校也先后派遣多批留学生到苏联等东欧国家去学习。
第十四部分、西迁光荣榜:转眼西迁50年了,目前已难以系统地整理出当时全校所有教职员工的名录,仅能得到比较完成的《教师名册》。通过当时的“下放干部光荣榜”、“先进工作者”名单、“青年积极分子”名单,可以补充部分教职工名录,每一位西迁人,都是我们后人值得永远敬重和记忆的。
西迁历史纪念馆的建成,生动地再现了交大西迁的场景,进一步确认了交通大学成为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两校的历史事实,并证明了两校在全国高校产生和发展中应有的历史地位,以及发展、壮大、变化的过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国内各大媒体包括新华、中国教育、千龙等网站争相报道。中央电视台也专程前来拍摄名校巡礼节目,并于2006年7月2日晚间在少儿频道播出。
“兴庆湖畔共扛土,草棚礼堂聆贤声”,大量图片、图表、沙盘、实物等手段全分方位在再现了交大西迁那动人的辉煌岁月。展出期间得到了校友、师生员工、全国各大高校代表以及社会各界来宾的称颂。展出历时半年多,已接待各界参观人士上万人次。许多档案界人士参观后,对我馆能主动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有效地为教育事业服务,倍加赞赏。校内外人士普遍认为,西迁展览内容丰富、素材详实、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好展览。许多参观者感慨的说,没有想到档案馆存有的档案资料如此丰富,参观之后对交通大学西迁至西安形成如今的西安交通大学的过程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许多观众已经不止一次的前来参观,在每张展板前细细的观看揣摩,直到闭馆才离去;一些旅居海外的老校友经常是含着热泪参观完展览;许多当年参加西迁教职工的后代,看到了连自己也没有见到过的当年亲人的照片,激动不已,纷纷与放大了的照片合影;也有一些西迁人员的亲友在家中找出了西迁时留下的珍贵物品,捐给了档案馆。
在展览中,珍藏在我校档案馆中的档案资料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西迁纪念馆也是我校档案开发利用的成功典范。西迁历史的展出,对我校校友和师生员工爱国爱校的情感影响巨大,使人精神振奋,我们从不同程度、不同角度来体会西迁历程所体现的精神,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成为我们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动力源泉。西安交通大学特有的历史、优秀的办学传统以及校园文化,将激励着海内外的众多学子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加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1、王恩汉,在档案馆里举办展览的收藏家[J],中国档案,2006,02
2、袁继军,上海交大数字档案博物馆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新上海档案,2005,06
3、高 勇, 国外档案展览实践及启示[J],中国档案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