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有光
(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
交通大学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在110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学风和光荣的传统,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成为饮誉海内外的著名大学。交通大学的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1921年改称交通大学;新中国建立后,1956年内迁西安,1959年定名西安交通大学,1999年被国家确定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一所以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学府。
早在2003年初,我校就决定由档案馆承建一所永久性的纪念馆——“交通大学西迁历史纪念馆”,作为2006年庆祝建校110周年暨迁校50周年的一份厚礼,以此表彰为西安交通大学建设和发展做出无私奉献的西迁教职工,弘扬“西迁精神”,激励交大人发奋进取的斗志。档案馆全体人员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昼夜拼搏,加之各方面的密切配合与支持,终于在2006年4月5日校庆前夕,纪念馆正式竣工,自此开始源源不断地接待来自海内外的校友宾客以及校内的广大师生员工,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圆满完成了学校交给的艰巨重任。
顾名思义,从纪念馆的名字可知,学校鲜明地提出要纪念“西迁”,目的就是要宣扬“西迁历史与精神”!西迁馆、溯源馆是依托老校医院来构建的,其中北楼始建于1956年,南楼始建于1970年代,目的是将丰富的校史文化与沧桑的历史建筑溶为一体,供后人瞻仰与学习。西迁馆展览面积为800平方米,溯源馆展览面积为300平方米,此外还有露天展棚一座,大约400平方米,用来展示当年由上海迁来的一些大型设备。
建设交通大学西迁历史纪念馆,所有工作都必须从零开始。至于溯源馆,始建于1996年本校百年校庆之际,通过这次搬迁新址,也需要对原有的展出内容进行新的扩充。
一、交通大学西迁始末与西迁精神
交通大学内迁西安,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西北工业基地建设的要求和国防形势的要求”作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决策。1954~1955年初,高教部党组遵照中央政治局关于沿海工厂学校内迁的指示,3月30日提出《关于沿海城市高等学校1955年基本建设任务处理方案的报告》,内称将交通大学“准备在两三年内全部迁出”,“具体地点和陕西省委商定”。该报告得到刘少奇、朱德、彭真、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圈阅,标志交大内迁已成为中央认可的决定。之后高教部又形成过若干具体文件,我校立即按“交大全部西迁”的精神加以贯彻执行。4月中旬,彭康校长派总务长任梦林、基建科科长王则茂先到高教部接受任务,然后前往西安踏看并选择校址。5月中旬,彭康校长电请朱物华、程孝刚、周志宏、钟兆琳、朱麟五等著名教授、系主任来西安,共同察看、商议并选定校址;5月下旬,通过了《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关于迁校问题的决定》。稍后,西安新校区便迎来了大规模的基本建设的高潮。
1956年9月,交大在西安新校区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开学典礼,一、二年级及夜大学的学生已达4000余人。1957年4月,在学习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中,师生们对迁校是非得失开展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部分师生对迁校产生了质疑。5月下旬至6月初,周恩来总理紧急约见我校部分领导和教师代表,进行了语重心长的谈话。周总理指出:“工业内迁和交通大学内迁就是根据西北工业基地建设的要求和国防形势的要求下提出来的。”“1955年决定交通大学内迁是对的,为了支援西北建设和考虑沿海的形势,是必要的。”“西北地区是需要交通大学的。西北地区的领导是欢迎交通大学的。”“现在上海余下来的一千多学生和几百名教职工,如果能够接受去西安,我并不放弃全搬的可能,年老体弱不能去的可以不去,有时去讲讲学。”交大人胸怀大局,认真学习和讨论周总理的讲话精神,全面衡量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问题,提出“主体西迁”新的迁校方案并得到中央批准。在新迁校方案的鞭策与敦促下,交大人战胜了各种困难与思想包袱(包括反右扩大化),积极回应周总理的讲话,搬迁工作又开始快速运转,1958年夏,宣告迁校任务胜利完成。
1959年3月22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在高等学校中确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交大西安部分和上海部分以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名义同时进入全国16所重点学校的行列。交通大学靠自强不息,建设名校的艰苦创业精神,在两年多一点的时间里,在西安与上海两地为国家同时建成了两所重点大学!1959年7月31日,国务院发出《关于交通大学上海、西安两个部分分别独立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的批复》(国二陆字212号),同意教育部《关于交通大学上海、西安两个部分分别独立成为两个学校的报告》([59]计事刘字第685号),同意教育部“目前西安交通大学在师资及高年级学生方面,应予上海交通大学以适当的支援”的建议,认为“即可照办”。西安交通大学履行了这一光荣任务,通过孵化作用,为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作出了值得永远载入史册的历史性贡献。同时,交通大学主体扎根西安,也为建设大西北发挥了义不容辞的先锋作用。
2005年12月6日,学校党委常委会议正式审议并批准了交通大学西迁精神,即:“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十六个字。
二、编写拟展出的文字性脚本和可视性脚本
1.深入研究历史档案和《校刊》等资料,编写出150万字的《交通大学年谱(西安)》(1950~1978),这为编写展览的文字性脚本和可视性脚本,判读和选用缺少文字著录的历史照片等文档资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书亦成为《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年谱(1896~1949)》(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的续篇。
2.为了最准确、最完整地反映西迁的历史,必须深入掌握迁校50年来的史料,尤其是人才培养与教学科研情况,全馆人员开展了大量的前期科研工作,完成并内部出版了《西安交通大学人才培养与教学科研成果荟萃(1957~2004)》,大大方便了校内兄弟单位的校庆布展工作,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3.征集历史资料和各种迁校实物。千方百计的查找各种线索,寻访西迁家属及子女,翻拍许多所能提供的图像并汇编有关文字,使“西迁领导、”“名师荟萃”栏目,得到最齐全的校领导、教授、副教授的标准照片、生卒年龄等资料,编写出简介与展板,保证栏目有了最完整的人物阵容。
开展了西迁纪念馆有关历史资料和实物(如仪器设备)的征集工作,征集到了许多诸如乘车证、大型仪器设备等珍贵的西迁历史文物。并在征集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实物的科学布展工作以及有关辅展设施(及物品)的采购工作。
4.为了使展板达到令人震撼的观感效果,必须提供全套高清晰的历史图片、文件翻拍图片等资料。完成了大量的图片、剪报等高清晰扫描、翻拍、著录、加工等工作,保证了整个展览图文呈现出最佳的展出效果。在此基础上,精心筛选、考证了数千张历史照,根据《年谱》,按照14个专题,编写出《关于西迁纪念馆展览内容的说明与注释》(即展出的文字性脚本,大约10万字,含各种统计表格)。《说明与注释》以时间为经,以专题为纬,串联起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在各专题背景介绍的基础上,对每一幅照片(展品),都作了详细的说明与注释,以期图文并茂,无须讲解而参观者自明。
除前言、结语部分外,文字性脚本构建的14个专题是:(1)由动议“全部西迁”到“主体西迁”、分别建校,(2)日新月异的校园建设,(3)学校大搬迁,(4)上级领导的关怀与期望,(5)大力支援地方工农业生产,(6)组织机构与系科设置,(7)教学与科研,(8)人才培养,(9)名师荟萃,(10)党政管理与服务,(11)校办工厂与实验室,(12)校园文化与社会活动,(13)国际文化交流,(14)西迁光荣榜。
5.编制可视性的展览脚本(JPEG格式),邀请有关专家进行了三次讨论与评审,对入展内容、人物、事件、表格、评价等进行了把关。其中一次郑南宁校长、蒋庄德副校长亲自主持了会议,有的专家如王则茂教授、毕镐钧教授、朱钰鹏先生等在会议发言的基础上,还认真提交了书面意见。在广泛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几易其稿,最终由王建华书记拍板定稿,为办好令大多数西迁职工满意的“西迁历史展览馆”,奠定了扎实的文史基础。
为了做到最完整地表彰当年的西迁人员,西迁馆还通过“表格(光荣榜)”形式,公布了“交通大学1955年底在册行政人员、教师迁至西安工作的名单”、1959年底《西安交通大学教师名册》。它们可以与2006年4月6日中共西安交通大学委员会、西安交通大学作出的《关于弘扬“西迁精神”颁发交通大学迁校50周年纪念章的决定》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因为,前者既有在世的成员也有去世的人员,而后者仅仅表彰了在世的“1956年~1959年9月期间,从上海迁至西安以及在此期间为迁校做出贡献”1122名成员,而许多长眠黄土地的西迁职工,他们的英名已不在其中。
三、馆舍硬件建设的调研与招标
1.全面了解老校医院(1300平方米)陈旧的设施与安全现状。
2.全面考察西安地区高校校史馆建设的经验(形式、风格、内容、效果、施工单位、投资、维修等)。提出重建、改建、修缮等多种方案。
3.施工单位提供旧建筑修缮改造设计与装修布展效果图,由校长拍板。
4.组织有关施工单位竞标。在三次改动设计方案的紧迫形势下,精心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三次科学论证,在全面听取与吸收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促使承建单位不断完善设计,并最终顺利完成了工程招标工作。
5.对安全报警;三网(电话、网络、电视);50年代校园模型等工程,进行了单独的招标工作。
四、馆舍的布展建设
1.确定展板的具体数量,展出内容与展板数目要一致。预备展出的内容,应稍多于展板数,以便后期能够灵活地剪裁取舍,而不至于临时抱佛脚或滥竽充数。
2.为过道、长廊,选用与整个展出内容相一致的代表性的历史图片,并确定展板的具体数量、大小等。
3.要注意展板的整体布展效果与历史照片的清晰度。
4.展板的质量与耐久性。要预防展板使用不久后,发生起皱或发泡现象。
5.经验与教训。要认真考察施工单位是否同时具备基建资质和布展资质,通常是,施工单位有前者而无后者,或者有后者而无前者。此外,展板材质、厕所设施、吊顶、电线功率等,都要提前有周详的考虑,并在合同中严格规定,尽量避免竣工后因质量问题而发生纠纷。
五、档案馆承建西迁馆、溯源馆的意义
1.推动了校史研究工作,收集到一批珍贵史料与实物(如洪星华捐赠、西迁设备)。参与了凤凰台大型文献纪录片《为世界之光》(凤凰台发行了光盘)、大型画册《百年足迹》(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图片资料编研、高清晰图片文档复制及有关内容的策划工作,还为研究生院、科技处、教务处承办“教学科研成果展”提供了大量的高清晰图片、文档资料及有关文字信息,为兄弟单位搞好校庆布展活动,提供了快捷、周到、热情、满意的服务。
2.提高了学校领导以及全校师生员工重视档案馆工作的意识。110年校庆期间,陕西省委李建国书记带领全部6名省委常委来校为西迁馆溯源馆剪彩;教育部周济部长从北京赶来参观,并号召全国教育系统都要学习交通大学的西迁精神。郑南宁校长在校庆期间,也与档案馆部分工作人员亲切合影。全校师生员工,通过参观两馆,都深深感到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对档案馆进一步开展管理、服务、展出等工作,给予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3.推动了馆藏历史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为了使展板达到令人震撼的观感效果,必须提供全套高清晰的历史图片、文件翻拍图片等资料。完成了大量的图片、剪报等高清晰扫描、翻拍、著录、加工等工作,保证了整个展览图文呈现出最佳的展出。
《西安交大人才培养与教学科研成果荟萃(1957~2004)》已上网,网上《西迁历史纪念馆》与《溯源馆》也即将正式开放。
4.若从西迁馆、溯源馆展出的历史内容来看,尚属专题展,前者的时间段是1954~1959年,后者的时间段主要是1896~1949年,因此它还不是一部完整的校史展。但是,它们为建设交通大学校史馆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素材,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学校在今后适当的时机,一定能够建成更加高质量的、反映交通大学完整发展历史的展览馆。
5.弘扬了西迁精神和优秀的历史传统,两馆成为永久性的教育基地、了解档案工作的窗口。西迁历史纪念馆和溯源馆,基本实现了缅怀先贤、启迪智慧,成为爱国爱校的德育教育基地的战略目标。
说明:本文是2007年5月下旬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档案工作分会理事会暨高校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研讨会》上的大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