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宁 信 蓓
初冬的一个下午,我们来到周惠久教授的书房,向他倾诉了自己的困惑:为什么大学生中间会有厌学的情绪? 眼下不少人,包括一些知识界人士都在往黄道(经商)上挤,读书还有没有出路?
“一个社会要发展,它就离不开知识、人才。”周老和蔼地看着我们,缓缓地说: “同样,一个人想立足社会,愿意为这个社会奉献出一点东西来,没有真才实学行吗? ”
大家都知道周老是一位著名的材料科学专家、科学院院士,他是怎样走上成功之路的?我们在采访之前听过一些介绍。原来,周老出生于沈阳一个贫苦的家庭,靠勤奋考入了唐山交大。毕业后曾任教于清华。1935年赴美深造,短短三年攻下了材料力学和冶金学两个硕士学位。“我读材料力学是在伊利诺大学”,周老应我们的要求,回顾了早年的那段经历,“按一般人的想 法,读完硕士再去攻博士岂不更好?当时那样做也完全是有条件的。但我以为,设法使自己的知识面宽一些更为必要。这样我就接着去密执安大学读冶金学了。”周老在事业上的成就,正得益于他深厚广博的知识、求知的韧性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几十年来,他作为我国金属材 料强度学科的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在材料强度、塑性和韧性合理配合理论、小能量多次冲击理论和低碳马氏体强化理论的科学研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有专著三部,论文百篇。他主持的课题组推出一个又一个重大成果,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创造的财富数以亿计。
继续着我们的话题,周老说,交大培养科技人才,高精尖的人才,这是从社会需要出发的。君不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起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科技上不去,遑论摆脱贫穷、落后。年轻人要有志气,要看得远一点,不要被一时的现象左右。
周老说,成长是一个艰苦的历程。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哪有不学无术而成长的道理! 大学四年,要打下知识的底子,要取得最基本的能力,惜时如金才是啊!
周老还谈到科技人才应有的素质和责任。他说,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有报效祖国的光荣传统,有那么一种非常可贵的献身精神。这种精神,相信新一代大学生会发扬光大,争取在不远的将来作出一番事业
听着这些亲切的话,我们又油然想起所了解到的周老的一些事情。抗战爆发后,正在美国从事研究工作的他立即抛下一切,几经波折,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投入抗日烽火。“文革”中他被“扫地出门”,下放到工厂改造。逆境中他仍然想方设法从事材料强度研究,取得不少成果……正如周老的一位研究生、 “ 陈大燮奖学金”获得者所说的,周老不仅学问出色,做人也是高尚的。从这些老一辈知识分子身上,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可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