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赵富鑫
1924年我从南洋大学电机科毕业,1925年春回校担任助教职务,这样就决定了我一生为物理教学服务。当时的物理教授裘维裕和周铭两位都是交大毕业后赴美留学,裘读电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周读化学,麻省理工学院博士。二人被聘到交大,开始分别担任电工及化学课,但他们对物理课有兴趣,志同道合,愿意担任物理课程,并参考麻省理工学院做法对物理课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当时尚有担任化学教学的徐名材及担任数学教学的胡明复两位名教授。这样就开始了老交大的基础课改革工作。当时国内工科大学物理只读一年,裘周二位提出增为二年,讲课及实验都是这样。裘维裕与周铭为一二年级讲课,周铭还指导实验,内容除基础部分外,着重于在工程上的应用。我的工作即是协助周铭,准备实验课仪器设备,编写讲义,开出课程,建立制度。我们二人在两年内把全部60个实验的准备工作完成。实验教材是用英文写的,内容丰富,结合实用,有不少还保留在现用教材内。设备除必须向国外购买外,不少是自制的。我在这两年中,也竭尽全力,边学边干,完成任务后,自己在物理方面的业务水平也有较大提高,克服了求学时以电工课程为主课,在基础课方面造诣不深的缺点,比较容易地改了行。
当时交大的物理课,要求之高,是全国少见的。讲课及实验不分哪个系都是两年。讲课每周四节,实验两周一次三节。讲课由裘维裕及周铭分任,有助教协助,要求很严,阶段测验,每学期就有三次。实验由周铭负责,我与其它教师协助,一共60个,两年做完,内容较多,要求也较严,报告要按一定的规格要求做。其它基础课如数学、化学等也作类似的改革。当时学生深以为苦,但是这种对基础课的严格训练,对学生是很有益的。基础打好了,不仅以后学习专业课较容易,而且以后工作需要改行时,由于基础扎实,也比较容易。这也就是所谓交大老传统,即 “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是历届毕业生所津津乐道的。现在看来,当时的这些具体规定,现在不一定都适用,但其精神还是应当保持的。
1932年,因与裘维裕分担大学物理课的另一位教授中途辞职,二年级课无人担任,裘维裕就与我商量要我继任,我也觉得义不容辞,就爽快地接受了这一任务,这学期最多时我一周任课22节。交大二年级的物理课程由我一直担任到1945年抗战胜利为止,成为我在交大任课时间最长的课。一年级的讲课开始时由裘维裕亲任,以后由他培养的教师担任,开始是交大毕业的比我低一级的贾存鉴,但贾任期不长,以后由大同大学毕业的沈德滋担任至1952年。我担任的物理课与裘维裕及贾、沈担任的课,都不用现成的教材,而是自己编写讲授提纲,在课堂上用外文讲授。因此我就要用较多时间博览群书,准备提纲及讲稿,通过自学,再加裘老指导,工作得以不至陨越,获得学生的满意。在教学工作中,裘、周两位是我的前辈和良师;而在其它方面,他们是我的益友至交。我得到他们不少的指导,受益匪浅。我从工作开始就和他们在一起,一直到裘老于1950年、周老于1967年逝世为止。我对学生的情况也是比较熟悉的,那时虽然没有提出教书育人的要求,但是每届一百多人,我差不多对每一个人的各种情况都了解,同时也关心他们的思想情况。因此我所教过的学生,毕业后还常怀念到我,其中有很多人大家都比较熟悉,如钱学森、张光斗、季文美、曹鹤荪、张钟俊、张煦等,都是全国知名人士。此外在国外也有不少这一阶段的学生,他们在各个领域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等基础课程的改革,是在30年代交大所进行的教育改革的开始,后来在专业课方面,也在原来基础上进行了改革,从片面抄袭美国制度转变到结合我国具体实际。
1927年北伐胜利后,学校就由国民政府接收,学校编制及领导也作了较大的更动。学校在过渡时期校长频繁更换之后,由铁道部长孙科兼任校长。不久孙科辞职,由当时铁道部长黎照寰任校长。黎照寰留学美国,很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当时国民党虽然已同共产党分裂,但政治局势比较平衡,对教育工作也比较注意,学校规模有较大发展。从教学工作上看,可以说从1927年到1937年抗战止,是一个黄金时代。黎照寰极力支持已开展的基础教学改革工作,特别是在周铭、裘维裕、徐名材、胡敦复等主持下的基础课教学改革。黎照寰不仅加强基础课的教学工作,而且由于当时大学需有三个学院,就与裘维裕等决定,除原来 的工学院及管理学院外,成立理学院(当时称为科学学院),分物理、数学及化学三系,由裘、胡及徐三位教授分别主持,裘并兼任院长。在裘维裕的领导下,在1930年前后开始了院的筹备工作,并于1934年开始招生。当时在校物理教师较少,就聘请了私立大同大学教授、当时有名的光学专家胡刚复主持光学方面的准备工作,又聘一位国外专家班诺夫(Banoff)担任热力学及流体力学课,其它课程则由原有几位教师担任,其中有许国保、沈德滋、蔡其清 、赵贻镜、黄志诚、杨景才等。我除了担任二年级物理课外,就总管仪器设备购置工作 ,并在裘维裕指导下准备电磁学实验课程,从仪器购买一直到开出实验、指导学生都由我担任。我那时工作是比较忙的,但自觉这是一生工作的开始阶段,因而很高兴地担任了,而且 工作上 做出了成绩,30年代就被提升为副教授,40年代升为教授,是当时称为“土教授”中较早者。当时还有一起工作的其它教师,因事陆续离校,而裘周二老及我们其他几人一直在校,为交大物理系的建立做出了一些成绩
从一个学工程专业的学生,一毕业就改行担任基础课程的教师,通过自学努力,做出了一些成绩,而且在工作中树立起实事求是不图名利的工作作风,这一时期的工作在我一生是很有意义的。
上一篇:30年代交大教授们的优良教风
下一篇:老交大的实验课与学术讲座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西安交通大学老图书馆东侧一楼 邮编:710049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