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刚分配留校不久,学校派我们几个人到哈工大去,我在哈工大3年跟苏联专家学理论力学。1955年回校后,我到了理论力学教研室,开始上理论力学和机械振动两门课。上课没多久,学校宣布要迁校。在宣布迁校之前,大概也就几个月吧,学校决定让我担任理论力学教研室代主任。为了准备西迁,我们教研室做了二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了解哪些教师确有困难不能随校西迁的,哪些教师思想上有障碍或有顾虑的不愿随校西迁的(这类在老教师中较普遍),对后者尽量做工作,帮他们解除顾虑或帮他们解决困难,争取他们能随校西迁,从而掌握究竟有多少人肯定能随校西迁的,为到西安后能立即开出课来摸底。经过了解,一般年轻教师无家庭拖累,除个别身体有些问题的外都能随校西迁,中老年教师特别是大课主讲教师,因各种原因包括考虑造船学院教学需要等,要留在上海的有七八位,我们理论力学课是面向全校一二年级的,任务繁重,原来的教师人数就少,这样一来很难满足到西安马上开课的需要,特别是缺大课主讲教师。经向学校汇报后,学校确定在助教中选拔主讲教师,由陈大燮教务长主持评审组进行评审(可看出学校多么重视基础理论教学!),结果评定了两位教师具有讲大课的资格。就这样,到西安后我们尚缺主讲教师,助教也缺少。在了解教师随校西迁情况时,我们教研室的一位女老师——沈德贤,她的爱人就是陈国光先生,陈先生当时在上海一个企业工作,职位还是较高的,家庭生活在上海很是幸福美满,当时学校已确定沈德贤先生可留在上海造船学院,但沈先生主动响应党的号召,一再跟我说她要去西安,她愿意动员陈先生也调西安,把家迁到西安,沈先生来西安后,陈先生也调入我校无线电系,是我校无线电系的资深名教授。
二是准备迁校前在上海订做一些教学用的演示模型,制作这类模型上海条件较好,有些模型是我在哈工大看到、用到过的,像曲柄连杆机构、柱面轴承、球面轴承、四连杆机构等,没有图纸,我也不善于画这类图纸,在上海跟师傅比划比划他就能领会并做出来。
迁校西安后,第一个问题就是保证在西安开学后开出课来,当时这个负担非常重,每个大课教师都要上两个大班还不一定能有辅导助教,我当时上三个大班,包括全部电类专业和热能五字头学生,每班每周6学时。1955、1956两年学校引进了较多新教师,从而我们理论力学教师人员荒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就我们这个课程讲,来西安后开的课,总的讲课程秩序是稳定的,课程是正常进行的。
吴佰诗,《回忆西迁》,《交通大学西迁亲历者口述史》(第二辑)(待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