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应洛,中国工程院院士,卓著的管理工程学家,教育家,中国系统管理学科的奠基人,工业工程学科的创始人。汪先生,1949年考入交通大学工业管理工程系,1955年研究生毕业回校任教,1957年随校西迁,从此扎根西北60年,以“治国之道”从事管理学研究与教育事业,为我国管理工程、系统工程和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融合做出系统性、开创性贡献,其理论与方法综合应用于我国工程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等重大课题,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效。汪先生曾获第一届“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终身成就奖”“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中国工程院“光华科技工程奖”等。
“科学管理乃治国之大道”是汪先生治学育人的核心理念。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面对社会主义建设一穷二白的局面,汪先生决心以管理工程来振兴新中国。事与愿违,在50年代初的院系调整中,交大的管理系科被取消,其中工业管理被划入机械学院。面对“公众不认识,社会不承认,政府不支持”的种种不利因素,汪先生未曾放弃,一方面坚持以工程实践为基础研究和创新管理工程理论,使科学管理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以世界先进管理理念服务于我国工程管理实践;同时追踪时代发展的最新理论,如七八十年代方兴的系统工程理论即被汪先生应用于工程与工业管理研究,解决了一些重大工程与战略决策问题,使管理工程的社会成效得以凸显,长江三峡大坝工程的支持论证问题即是其中典型。围绕最受争议的坝高和投资问题,1982年受中央多部委委托,汪先生综合发电、移民、航运、防洪等各种因素,建立数学模型,经优化计算,提出坝高185米、蓄水高175米的建议方案,赢得邓小平肯定,成为最后采用方案。针对“文革”后濒临崩溃的中国社会经济能否承受三峡投资的争议,汪先生通过系统工程的研究方法分析表明:三峡工程投资虽耗资1000多亿,但为分期投资,国力完全可以承受。通过系统工程管理理论,汪先生还参与完成了“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发展战略”“2000年的中国”等重大战略决策课题研究。
人生如画,汪先生这一辈子最钟情的是科研教育事业。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亟需现代管理人才,经汪先生等人不懈努力,管理学由一门边缘学科,正式列入十二大学科门类,以文科为基础的社会管理也因此受益,获得学位委员会的认可。在此基础上,汪先生还推动成立了以我校管理学院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批管理学院,为管理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平台。对于管理工程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汪先生始终坚持以工程实践为中心,注重管理创新应用研究与高层次、实用型管理人才的培养相结合。
管理需要战略眼光、创新意识。汪先生紧扣时代发展脉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管理思想,针对骤变环境中大型企业濒临困境的问题,汪先生提出了企业柔性战略概念和以战略转换为纽带实现战略一体化的管理方法,在海信等一批企业中得到了应用,成效显著。如今,虽已入耄耋之年,汪先生仍未停止探索的脚步,把目光转向大数据产业管理问题,以期从浩瀚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知识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