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的研究生教育
交通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办工程类研究生教育的学校,也是解放前培养工程专业硕士最多的学校。早在1921年交通大学改组成立之时,叶恭绰校长为适应国内交通事业疾速发展之需,即有“创设研究院之计划”,无奈时局动荡,经费无著,计划遂被搁置。1926年,经淩鸿勋校长努力,由“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支持,南洋大学工业研究所成立,此为我国第一所工业研究机构,其下设物理、化学、机械、材料四部,宗旨为“研究高深学术,促进科学及技术的实验”。虽受经费掣肘,在徐名材和裘维裕等教授努力下,仍承办了国内公私机关不少试验研究项目,深得社会赞誉,为展开工业研究生教育准备了基础。
1930年春,为“发展中国经济能力,促进民生国计,启发实业财源”,黎照寰校长将“工业研究所”扩充为“交通大学研究所”,设工业和经济两大研究部,分材料、设计、机械、电气、物理、化学,社会经济、实业经济、交通、管理、会计和统计共12个研究组。研究所通过“大学各教员自为的高深研究工作”,“与国内外各机关、个人协力合作,解决所遇工业或经济疑难”和“对于吾国有志青年,鼓励并激发其研究学术之精神,以期达其创作之志愿”等举措,以促进“指导并办理技术上经济上之研究”,“广播有益之新知识以期早获工业及经济革命之后果”。据记载,该时期研究所共计完成工业研究项目38个,经济研究项目16个,另有社会各界委托的钢铁、水泥、合金等试验品1500件,研究著作近10部。红火的研究工作,亟需助理研究员和研究生来协助,在1931年公布的《国立交通大学研究所暂行组织规程》中,即有“各组得设助理研究员与研究生若干名”规定,这间接说明了交通大学研究所已开始研究生员的培养教育,不过,该段时期并未见公开的研究生招录和授予学位记载,直至1943年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成立。
抗日战争期间,为解决国家紧缺“懂高新通信技术兼有独立研发能力的高层次电信人才”的问题,经吴保丰校长斡旋,我校与交通部电信总局、中央电工器材厂、中央无线电器材厂等单位达成合作培养研究生共识,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1943年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在重庆九龙坡成立,次年开始正式招生,至解放前,共招收36人,授予工程硕士学位19人,为国内之最(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学位授予法》,至1949年,15年间共授予硕士学位232名,其中工学39名)。研究生中,像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奠基者夏培肃,著名通讯系统工程专家陈太一,著名电磁场和微波技术专家陈敬熊,均为新中国两院院士,他们为国防科学工业事业建设做出突出贡献。探其成就,一重要原因在于电信研究所“与工程机关打成一片,充分发挥了合作精神”之特色。在电信研究所成立报告中,张钟俊所长指出:“查电工机关与学术界之密切合作,在国内尚属创举。反观美国之麻省理工学院在电工方面与奇异西屋、培耳诸电器公司设立合作学程垂三十年。今日该公司与麻工均得驰誉全球,其得助于合作学程良非浅鲜。”因为此举既解决了办学经费与设备问题,亦可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紧密结合。
参考资料:《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编》(第二卷),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