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伯让(1919 2000)原名锡礼,字和享,晚号石斋,陕西泾阳人,出身商人家庭。20岁行医,曾师事关学大师张果斋、赵宝珊。23岁拜师黄竹斋先生,1944年在长安少陵塬随黄竹斋东邻筑窑而居,跟随左右,在民间巡回医疗、帮助师傅整理著述稿件。
1954年10月随黄竹斋先生来西北医学院创建中医科,任主治医师、讲师。黄竹斋先生1955年底调任北京西苑医院针灸科主任,米伯让继任二附院中医科主任和中医教研室主任,直至1966年初调任陕西中医研究所所长。
1959年在二附院工作的米伯让
米伯让先生在二附院任教期间,主讲中医学总论和基础理论,担任西学中夜大和3期(每期3个月)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中医学主讲,总结推广学习中医“看、读、写、做、学、会、精、通”八字法。带领中医科人员开展疾病诊治和中西医合作。深入农村基层进行地方病、传染病防治。对农民患者做到“知病、知心、知药、知价”,提供适宜治疗。在对汉中钩端螺旋体病防治中,认为该病是“秋温时疫”,首次提出中医证型(伏暑、湿温、温燥、温黄、温毒、暑痉)和相应辩证施治方案;制定汉中专区钩体病中医防治方案,培训防治骨干。对周至县流行性出血热防治,首次提出中医病名“温毒发斑夹肾虚病”,提出具体治疗办法。认为克山病是因水土不服、饮食劳倦、内伤脾胃以及疫区独特外因所致中气不足而累及心脏的一种地域性慢性虚衰疾患,提出防治方案。为医学部中医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做出奠基性贡献。
他提出学习中医者应学“易”学之辩证方法,广泛涉猎自然科学和现代医学知识。指出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的中枢系统,肾间动气——命门是经络之气的来源。研究“病机十九条”时,提出应将刘完素之“诸涩枯洞,干动皱揭,皆属于燥”一条补充完善为“病机二十条”。1959、1961年两次为陈毅副总理治愈疾病。为数学家华罗庚诊治时提出中医诊病优选法:辩证求因,审因立法,分清主次,以法定方。擅长中医内科、妇科及针灸,成为全国著名中医学家,特别在中医伤寒和温病研究中具有独到见解。1960年参加全国群英会并做大会交流发言。1964年被聘为国家科委中医中药组组员。先后担任全国中医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陕西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
他主持校点重印黄竹斋先生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会通》等8种著作,1981年12月亲送黄竹斋先生《伤寒杂病论》木刻原版两箱和《医事丛刊》木刻版一箱至南阳医圣祠珍藏,就中医政策改进、立法、理论研究、遗产保护等向政府建言献策并多获采纳。著有《中医防治十病纪实》、《四病证治辑要》、《气功疗养汇编》、《黄竹斋先生传略》等,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一生修桥兴教,热心公益,廿次捐赠累积近二万元。2000年2月8日在医学部二附院逝世,魂归学术起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