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9日,我国压缩机领域的开拓者、我校压缩机专业创始人之一朱报祯教授,走完了75载风雨辉煌的人生之路,永远长眠在自己奉献出一生的西北黄土地上,留给大家无尽的思念和深深的敬仰。
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留下最多感动。说起朱报祯教授,总是有一种平凡而不凡的感动流动在心间。
永葆本色的西迁人
1956年,24岁的朱报祯从交通大学内燃机专业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时值交通大学西迁,他义无反顾地离开一直生活的南方来到西安。不顾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投身到我校压缩机专业的筹备工作中。仅仅经过3个月的俄语学习,就承担了苏联专家的全部业务翻译工作。
当时苏联专家的讲稿就有一尺多厚,每次讲解前一天才拿出一部分让朱报祯翻译,讲解时他还要担任口译。他一边自学,一边翻译,工作量之大,他从一开始就习惯了天天开夜车,夜以继日,从不叫苦,平时苏联专家有什么活动他都任劳任怨一直陪着。在短短2、3年时间里,他翻译了《透平压缩机原理及计算》7本译著,每本足有3公分厚。这些译著吸收消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创建我国压缩机专业奠定了基础。
在西安工作的前20多年里,如同很多交大教工一样,朱报祯一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一家三代住在只有一间半大的房子里,而且那半间还是与人合用,另一间房子就挤了3张床,当中只能夹住一张书桌。看书、吃饭、睡觉都在这一间斗室中轮转。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始终毫无怨言,坚持教学和科研工作。
70年代,朱报祯父母年事已高,身边无子女,根据国家政策他们可以申请调回南方工作,但是他却说,“我走了教研室里那么多从南方来的同志怎么办?”最后他费尽周折把父母从南方接到西安赡养。
当时的压缩机教研室支部书记,现已退休的李超俊教授与朱报祯交往颇多,仰之弥高。他说:“与朱老师交往近50年,从来没有听到他面对逆境和困难抱怨过,而他总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在他身上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他是一个一辈子把小事和平凡事做好,淡泊名利,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人。”
献身教研室的有心人
1959年,年仅27岁的朱报祯就开始担任我校压缩机教研室副主任。在他担任压缩机和风机教研室副主任和主任的30多年里,他承担了教研室大量琐碎的工作,始终如一,鞠躬尽瘁,直至退休。很多通常安排年轻人去做的费时费力的活,比如学生军训、义务劳动等,他都安排自己去做,所以教研室的一些老师都称他为老黄牛。
我校压缩机教研室及流体机械专业的筹建、发展和壮大,与朱报祯默默奉献的一生密不可分。1989年,我校开始申报第一个国家工程中心——“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时,当时没有一点申报材料,作为中心常务副主任的朱报祯,亲自到各个单位了解情况,分工布置任务,收集资料,几天就将全校不同院系中各点的材料组织起来,送报材料,准备答辩。这在别人看来很难实现的目标,最终得以申报成功。在他的领导下,我校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成为全国首批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工程博士点、首批国家级重点学科。他领导创建了压缩机专业的课程体系,编著了我国第一套离心压缩机专业教材。出版专著《离心压缩机》。其译著《离心压缩机机械》一直是本专业最有影响的译著之一。
作为我校压缩机专业创始人之一,朱报祯主持过大量科研项目,成果显著,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还有多项成果获国家教委科技成果二等奖及省、校科技进步奖。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工厂企业,朱报祯都享有很高的威望与成就,被公认为是我国透平压缩机领域的元老和权威之一。
他呕心沥血,精勤育人,桃李满天下,为我国压缩机领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他们中很多人已成为知名学者和企业家,成为本行业的领军人物和技术骨干。他为人师表,对学生悉心指导,要求甚严。他的很多学生至今还感叹,“当朱老师的研究生是我一生的荣幸,他的言传身教,使我们一生受益匪浅。”
在他退休后的12年里,他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仍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教研室和学科的发展,出谋划策,为培养年轻教师贡献自己的力量。许多已经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包括一些仅仅听过他几节课的短训班学员,遇到工作中的难题,也会打电话向他请教。对于这些并不熟悉的学生,他总是把这些难题当作自己的事情,不厌其烦地耐心解答,想方设法倾力相助。即使在他病重期间,他也全然不顾自己的身体,经常硬撑着电话一打就是半个多小时。
朴实亲切的老好人
说到朱报祯的为人,李超俊老师更是伤心处语淡情浓,他哽咽道,“工作中有重担他总是自己挑,尽管他为教研室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但是作为领导,教研室年终发奖金,他却给自己定得很低,在经济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很多事情大家都很服他,教研室也形成了一股团结的力量。”
在荣誉和利益面前,他更是首先想到别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为集体的利益甘做铺路石。尽管大家都认为他完全够条件,但他还是多次在评职称时让别人先上。最难得的是,在他的一生中,这样的事情不是一件两件,而是以不同形式融入到他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成为一种习惯。
许多与他共事多年的老同事听到他去世的消息后都不禁失声痛哭,在他们眼里,他是一个谦虚亲和、胸怀坦荡、正直善良的人。大家佩服他的人品,都乐意和他交往。无论与领导、同事、学生、父母、子女等所有人的关系,朱报祯都处得很好。但他并不是一个不讲原则,凡事退让的老好人,而是一个具有发自内心正义感的人。平时看到一些不良现象时,他也经常会上前制止。李超俊老师还向记者透露了朱报祯鲜为人知勇敢正义的一面。“记得文革期间,当时造反派批斗石华鑫教授,在别人都不敢吭声的情况下,朱老师全然不顾当时自己的父亲被错划为右派,承受着巨大的政治压力,勇敢地站出来制止造反派打人。”
6年前他就清楚地知道他患的是不治之症,虽然备受疾病折磨,但他始终心态平和,情绪乐观,总是想方设法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婉言谢绝同事、学生的探望。一些同事是听到他去世的消息后才知道他已患病多年。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坚持一辈子做好事并不容易。让人敬佩和难以忘怀的是,朱报祯就是这样一个一辈子做好事的“老好人”。
丹心昭日月,风范励后人。朱报祯用自己平凡的一生,以滴水穿石的力量,折射出一个普通西迁老教师的精神境界。这种力量将随着他远去的背影,在交大人心中变得越来越清晰,如同一缕弥足珍贵的冬日阳光,照进交大人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