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 阳
蔡元培与特班
南洋公学有一个特班,成立时就寄予“特别希望”的。以后班上出了几个名人,如黄炎培、邵力子、胡江源、朱履和、文光、陆梦熊……等,它的名气就更大了。更重要的是,这个班的班主任是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
为什么要成立这么一个班呢?据史料介绍,清政府在选拔人才上,一直是沿用科举,但在改革声浪的冲击下,也想通过新式学校来培养一批新式官吏,造就懂得西学、能巩固朝廷的“ 桢干大才”。因此,这个班的功课特别严格,强调“专志政学”,讲求“中西贯通”之学。 1901年,通过几次特别严格苛刻的考试以后,录取了42名学生,这个班就正式成立了。
蔡元培于1901年应公学聘请,担任了特班的班主任。他当时已是颇有革命民主思想的教育界著名人士。以后他的一生都是在从事发展和改革中国的近代教育,追随民族民主革命。从反清到抗日战争,从“五·四”运动到人民革命,他一直是满怀爱国热情,为民族大众争自由民主。所以他在接受担任特班班主任之后,特别注意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他在办班过程中,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学好数、理、化知识,学好英语、日语,开扩知识领域,把政治、理财课都改用外语教授,以便扩大学生的视野。这个班的学生当时都在20岁左右,有的年近30,他们的中国文史底子非常雄厚,但学外语十分困难。蔡元培想了很多办法。他认为学日语容易,从日文中也可以了解世界情况。他在回忆中说:“我乃以不习日语而强读日文之 不彻底法授之,不数日人人能读日文书,且有译著书者。”他给学生开书目,指导学生阅读,并按期质疑,批改作业,评定考试,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十分严格认真。黄炎培在回忆这一段学习生活时,念念不忘蔡老师的教导。
另一方面,蔡元培又抓住特班章程中要求学生 “西课余暇当博览中西政事诸书”这一条,大量向青年学生介绍西方民主革命书籍,介绍当时报刊上有进步思想的文章。如把《新民丛报》上的许多文章介绍给学生阅读,为他们打开接受民主思想的大门。同时,他还每天晚上轮流召集二三名学生到房间面谈,就学生的笔记、作业,或当时报刊上时事新闻等,启发学生思考。他对学生说:“中国被各国欺侮到这种地步,我们要了解国际情况,要通晓外国文,读外国书。英文要读,日文亦要读”。“中国人民处在极度痛苦之中,但还有人不知道痛苦的由来,至今还没有能站立起来,结合起来,用自力解除痛苦……”他的亲切教诲,使学生懂得自己对国家民族肩负的责任,都十分刻苦地学习,严格要求自己。追求进步 的思想在校内广泛传播。
1903年公学爆发反封建专制的“墨水瓶”学潮时,蔡元培挺身而出,借助于他在学生中极高的威望,引导学生,保护学生,最后带领全体学生退出公学。在 “中国教育会”的帮助和支持下,成立了“爱国学社”,校址就设在上海泥城桥福源 里,聘请了著名的革命党人章炳麟、吴稚晖、邹容等为教师。爱国学社的学生在名师的指导 下,在革命的熔炉中成长起来。一些人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骨干。
蔡艮寅是校友
蔡艮寅就是名扬中外的军事家、大名鼎鼎的护国军将领蔡锷。他自幼胸怀大志,英姿勃勃,颇有才华,14岁就中了秀才。1898年,他在长沙时务学堂学习,该校的老师梁启超、谭嗣同等十分赏识他,他也在这里受到了维新思想的影响。不久,戊戌 变法失败,谭嗣同被害,梁启超逃亡日本,时务学堂解散。
听人说南洋公学是新式学堂, 为了追求真理,蔡艮寅千里跋涉来到上海。1899年5月,他以第六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南洋公学的外院,当年他是一个16岁的少年。外院是公学成立后办起来的新式小学堂,是为公学的中院、上院培养输送学生的,所招的学生也都是十六七岁的少年,来这里主要学习数、理、外语等新内容。蔡艮寅在公学学习期间十分勤奋刻苦。半年后,梁启超从日本寄信回来邀他去日学习。在日本,他先后在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苦读。康、梁派唐才常回武汉发 动起义,蔡也同行,事败后唐被杀,蔡幸免。于是,他又回到日本入了陆军成城等校学习军事,并从此改名为“锷”,表示决心投笔从戎。
1911年,武昌起义消息传到云南,蔡锷立即响应,取胜后,他被推选为云南军政府都督。他在任期间,撤换了腐败的官吏,任用了青年知识分子,提倡改革和节约财政。1912年,袁世凯夺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给蔡锷以高官厚禄,同时软禁北京,严加监视。这反而使他逐步看到了袁世凯的真面目。袁世凯筹划称帝,蔡锷即秘密与梁启超等制定讨袁计划,决心“为 四万万人争人格,拼命去干一场”。此后,蔡回云南去发动旧部起义,梁写文章造舆论,反对袁世凯的阴谋。
1915年,袁世凯不顾一切,黄袍加身,恢复帝制。蔡锷等听到消息,立即宣告独立,通电讨袁,组成护国军北上。他亲自担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率兵进军四川。在四川辗转奋斗,面对强敌苦战,粮饷缺少,兵员不足,又得不到补充,蔡将军与士兵同甘共苦,经常夜不能成眠,日无食充饥。为了民族,他们仍旧英勇顽强地战斗,受到人民的拥护,取得了节节胜利,使护国军声威大振。不久,全国掀起了反袁高潮,袁世凯“四面 楚歌”,被迫于3月22日撤销了帝制。
蔡锷因在四川指挥作战劳累过度,喉病恶化,医治无效 ,于1919年11月6日在东京福冈大学医院逝世,遗体埋葬在长沙岳麓山上。
交通大学曾经有这么一名学生、校友,应引以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