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有光
唐文治(1865—1954)字颖侯,号蔚芝,晚号茹经,是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和学者,曾先后担任我校前身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1907—1911)、南洋大学堂(1912)和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1913—1920)的监督和校长,编写学生德育教材有《论语大义》、《孟子大义》、《曾子大义》、《人格》等。
重视学生的品格和人文素质教育是唐文治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他是清末两榜进士出身,目睹祖国受列强欺凌,深知西学东渐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大抓工科教育,另一方面又重视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主张“文理相通”、“厚植基础,博览专精”。1908年,他设立国文科,专门承担全校学生的中文基础课教育,“又于星期日设国文补习课”,成立国文研究大会,举一年一度的定期作文比赛,组织编写工业学校国文课本。1913年,针对当时高校办学重工轻文的倾向,以《论国文之重要》为题致函交通部,疾呼“我国固有之国粹行将荡焉无存,再历十余年,将求一能文者而不可得。……科学之进步尚不可知,而先淘汰本国之文化深可痛也!本校有鉴于斯,……就本校国文一课特加注意……本校行之数年,固已略著成效。”当时大学部电机及机械工程科、铁路管理科一年级都开设有《国文》课。
唐文治为了激励学生学习国文的兴趣,始终关注将历年国文比赛获奖的优秀作文编辑成册,希冀南洋公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传统能够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如1917年夏,《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旧名南洋公学)新国文》第二集正式出版,全书共八卷,由国学科长李颂侯先生编辑,汇集了本校多年来国文比赛获奖的学生优秀作文,是“国文成绩二编”,唐文治校长题写书名并作序。这里仅举几位入选者的作文为例:邹恩润(即邹韬奋)部分作品有《原孝》、《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说》、《商鞅治秦定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之法论》、《王衍自为司徒,置二弟于藩镇,以为三窟论》、《王猛之经国、符坚之管仲也论》、《惟不自用、乃能用人论》;杨荫溥部分作品有《原俭》、《君子之容舒迟见所尊者斋遬说》、《大学戒自欺、孟子痛自暴自弃说》;曹丽顺作品有《读卫风凯风篇》、《何易于腰芴为刺使挽舟上下论》;凌鸿勋作品有《夫志气之帅也说》、《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说》;鲍国宝作品有《四豪者六国之罪人论》、《秦始皇上泰山刻石颂功德论》、《程伊川先生称横渠以礼教学者,最善使学者先有所据守论》;等等。
不难想见,刻意编辑出版学生获奖优秀作文选,不仅对后学起到一种示范鞭策作用,而且也会影响入选者自身的成长。可以说《新国文》第二集中入选的数十名学生,后来都成为某一领域叱咤风云的人物。例如,邹韬奋成为我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是伟大的爱国者、卓越的文化战士;杨荫溥由本校毕业后入美国西北大学商学院研究部,专攻银行学,获硕士学位,历任中央大学商学院代理院长、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与上海财政经济学院教授,成为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鲍国宝由本校毕业后入美国康乃尔大学机械工程动力系深造,曾任交通大学机械科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电气工程专家,1949年7月7日,北平市各界群众举行纪念“七七”事变12周年并庆祝新政协筹委会成立大会,鲍国宝曾作为主席团成员与毛泽东、周恩来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曹丽顺由本校毕业后入美国本薛文尼亚大学深造,归国后成为交大管理学院著名教授群中的一员。
唐文治“文理相通”的办学思想,对后任校长亦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凌鸿勋先生(1915年本校土木科毕业,曾赴美国实习。1920—1921年、1924—1927年先后担任我校前身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交通部南洋大学代理校长和校长),1925年亲自撰文颁告《举行国文比赛公布》,“鉴于年来毕业学生离校后多感文学肤浅之苦”和“本校国文一科在昔注重精研,固能成绩斐然,为他校冠”的优良校风,举办各级国文(作文)大赛,考试成绩计入学分并择优“给以奖牌及书籍”,“论文印成单本,以广流传”。可见,作为一所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要居国内高校前列,这是我校生生不息的光荣传统。
1912年,唐文治亲自为学生撰写了修身课教材《学生格》。“格”意为标准、人格,“学生格”就是做学生的品格或学生守则。《学生格》体现了唐文治的人文精神和德育思想,熏陶了交大学子,也成为我校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至今仍可供有志成才的青年借鉴,主要内容如下:
立诚。学生进德、修业、忠信,首先要心诚意诚。心不诚人就无精神,人无精神则种种腐败就会乘虚而入。要立诚心于内心,见诸于行动。
立恒。学业事业有成,必须有恒心,欲速则不达。健康的身体是干事业的基础,立恒是前进的动力,对学业事业操之不舍,行之无倦,决不中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做人要像天体永恒运行那样,永远不停息地努力前进。
知耻。人要有羞耻之心,做学生不抄袭,不请人捉刀,不请师长多给分数,不投机钻营,不败坏学校荣誉。要从学问不如人、才智不如人、行止不如人以及推广到文化不如人、武力不如人、风俗不如人、国势不如人等诸方面感到羞耻,知耻近乎勇,知耻而愧奋,愧奋而自强。
尚志。人无志不可以为人,立志有误不能成人。“学者立志,必须为天下第一等人。”只有立大志,才有可能成为中等之人;立志不高,则不知为何等之人。立大志就是要以天下为己任,泽天下之民。
爱人敬人。敬爱之心要肇始于家庭,推之于四海。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尊师。尊敬老师,一是为了不忘本,“父生我者也,师教我者也,尊敬师长,所以不忘本也”。二是为了讲爱情公道,只有尊师才能“有爱情于社会,乃能有爱情于国家”。由此才能有公道,即维持公德之道,才能爱护公家之财物等。三是为了兴学重教,“师者,学术之根源,而全国之命脉也。其不可敬乎,不可敬乎?”(江泽民总书记回母校不忘尊师;《中国青年报》曾讨论“大学的黑板由谁擦?”两者对比,颇值后学深思。)
贵公贵勤。贵公,就是指热爱学校,只有热爱学校才能热爱国人。贵勤,就是崇尚勤俭,我国物质生活及学校财力不能与西方国家攀比,因此要勤俭茹苦,不糜费,不讲居处,不精饮食,不荒嬉学业。珍惜光阴,“无昼无夜,急起直追”西方发达国家,缩短现代化的差距,静以养身,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女学。女学生要有妇德、妇言、妇容、妇功,除注重学习科学手工外,应破除迂腐之见,还应学习一点家政知识,即烹饪缝纫之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妇女离不开家政。母亲在家庭中具有师表地位,家庭和睦,有助于社会安定祥和。女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品行和一定的家政知识,“家政举则其家兴”,何况敬爱之心肇始于家(近年来,家政专业或相关选修课曾在一些高校兴起,从社会学角度看,家政有利于创建五好家庭和文明家庭)。自本世纪末起,我国独生子女一代将步入社会,继承前人的事业。时下人们常有独身子女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的呼声(所谓“小皇帝”说),对独生子女进行家政教育,显然是完全必要的,有利于他们社会化,有利于他们经风雨、见世面。
唐文治作为近现代著名教育家,批判地吸收古代传统文化的“修身”理论,赋予新意,重视学生德育教育,编写学生德育教材,率先开设和亲自讲授“修身课”,熏陶教育下一代,为中国高等教育史留下了重要的一页。近年来,北京大学学生自觉掀起修身运动,建立修身社团,提出从自我做起,修身养德,并希望影响全国高校的大学生共同参与,以此带动全社会建设良好的风气。回顾校史,我校学子理应继承和发扬注重德育与修身的光荣传统,以良好的人文素质服务于社会,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原载《交大春秋》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