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慧敏
摘要:职业倦怠是世界范围内现代社会市场竞争下的产物,它的三大表现特征正日益困扰着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心绪,已严重制约着当前高校档案馆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宏观理论联系微观实际,详尽剖析了馆员产生职业倦怠的缘由以及有效消除职业倦怠的根本之策
“职业倦怠”一词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并将其应用于心理健康领域。随着1980年首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昭示着职业倦怠研究的触角己渗透到当今社会的各职业领域。高校档案馆中女性所占比例较大,发生职业倦怠现象更具普遍性和可能性,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一、职业倦怠的概念内涵及表现特征
职业倦怠亦称“工作倦怠”或“工作耗竭”,也有学者称其为“职业心理枯竭”现象,它是世界范围内现代社会市场竞争下的产物,带着鲜明的时代色彩。
高校档案人员的职业倦怠从表面来看是部分员工对所从事的档案工作认同感很低,因此没有兴趣而缺乏动力,但又不得不勉为其难,以至工作疲沓,敷衍塞责,应付了事;从状态看,馆员因不能及时有效地缓解工作中的压力或妥善处理工作中的挫折,进而呈现出一种身心俱疲的状况。目前比较安全准确且得到普遍认同的是用亚当斯的社会公平理论模式解释职业倦怠,即当个体感知到自己在社会交往中处于不平等地位,也就是说他们对工作的付出与他们从服务对象和组织领导那里所获得的回报不相配时,倦怠感便油然而生。一切皆源于内心失衡,总感觉努力无效益,任务无穷尽,即得不到物质利益的回馈,也无从享受心理满足的愉悦。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拉茨针对职业倦怠的表现特征提出了马氏职业倦怠量表(缩称MBI ),他认为职业倦怠主要由三大核心部分所组成:一是情绪衰竭,二是人格解体,三是低成就感。所谓情绪衰竭是指个体的情绪和情感倍觉压抑、焦虑,总处于一种极度疲劳状态,丧失热情缺乏耐心,对工作产生排斥感和倦怠感,严重的甚至导致失眠,精神衰弱、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等;所谓人格解体即个体以消极、否定、冷漠、疏远的悲观心态对待服务对象,对周边事物百般挑剔,对自身工作潦草应付;所谓低成就感即个体自我评价的倾向降低,消极看待自身岗位的工作意义和价值,总觉得工作一无是处,只是人皆可为的烦琐杂务,难以发挥潜能、施展才干。对前途心灰意冷,常常有种屈辱感和失落感。
综上所述,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处理工作中的挫折所形成的身心疲惫的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二、 档案馆工作人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的表现形式与马斯拉克总结的十分吻合,即情感衰竭、人格丧失和成就感低落等状态。职业倦怠因工作而起,反过来又会影响工作,导致工作状况恶化,倦怠感更强,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对工作和生活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1、外部因素
档案工作是平凡的服务性工作,它的社会效益具有隐蔽性和周期长的特点, 馆员的工作成就难免带有模糊性和延迟性,档案馆员在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过程中付出的劳动往往被忽视。档案管理人员在高校中一贯不被重视,在收入上又与各系、科室悬殊很大,工作性质枯燥、烦琐,工作量大,劳动报酬少,缺乏吸引力、竞争力。在一具有代表性的调查问卷中,“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地位的认识”的问题,90%以上的人认为档案管理人员的地位低下。这种轻视档案工作的思想直接导致馆员情绪低落,逐渐对职业失去了兴趣,没有了活动动力,成为职业倦怠者。
2、内部因素
(1) 工作压力大 在许多人看来,档案工作非常轻松,没有压力,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档案的大量生成,档案人员既要面对具有挑战性的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要去探索和适应由此而产生的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管理知识;而传统的纸质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工作本身工作环节程式化导致了工作不具有挑战性, 业务工作多且繁杂, 进修深造机会少, 职称、职务晋升难, 这种付出与获得的不平衡, 使馆员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 导致对自身工作的前途感到失望, 馆员体会不到事业的成就感, 当然也就激发不起对工作的热情和兴趣, 自我效能感降低。
(2) 缺少挑战性和发展机会 高校档案管理人员,有着同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一样的自尊心理。自尊是档案管理人员的需要,这一需要的满足受到阻碍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在工作中满足自尊需要的重要途径是成就认可,从认可中,个人会体会到自己工作重要性,感受到自己的才能与成绩受到他人的关注与尊重。成就认可不仅使其自尊获得满足。而且可以极大地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但档案管理工作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各工作环节程式化明显,受各种条例、规则限制,从事的工作不具有挑战性,这也是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就档案管理内部来讲,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惯例,难以根据不同人员的特点、知识结构、兴趣爱好来安排工作,更缺乏必要的成就激励机制。相对校内教师、科研人员来说,缺乏进修、外出学习的机会,也缺乏显露个人才华的机会,这极不利于人的自身专业的发展和提高,不利于人的潜能的挖掘和才能的发挥,档案管理人员体验不到事业的成功感,当然也激发不起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兴趣。
3 、个人因素
(1) 素质原因
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对高校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合格的档案馆员必须是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既要精于知识管理与组织,又要善于服务和宣传。然而现有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素质与现代馆员之间存在的较大差距,使档案管理人员承受着巨大的技术压力,又缺乏进修学习的机会。一般来说,档案管理人员缺乏计算机及网络方面的专业知识,即使经过短期培训,仍然会在操作中遇到各种技术难题,使他们产生对技术的恐慌心理。诸多问题难以解决,在心理上承受着难以负载的压力,以致产生心理焦虑和挫折感,失去工作的信心,倦怠随之产生。
(2)人格特征
个体的人格特征,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个体的行为方式。 研究表明,具有以下人格特征的馆员更容易受到倦怠的影响: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与判断,自信心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此外馆员的人生价值观和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的不同也影响职业倦怠现象的产生,一般认为心理承受能力较低的人员较易产生倦怠,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命运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是由外力控制的,这类馆员往往耐挫力差,易焦虑,易产生对现实的不满和情绪问题。
三、 消除职业倦怠的有效对策
1、 提高馆员的社会与经济地位 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 取决于他的经济基础和职业威望, 党和政府应通过政策倾斜和舆论宣传等手段, 使全社会都重视档案馆事业, 并加大对档案馆的投入, 不断地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使档案工作真正成为受人们尊重的职业, 这样良好的社会环境必然会促进馆员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作为馆员自身, 也要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清醒的认识, 不要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 以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
2、 档案馆要为馆员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组织环境 档案馆领导要积极营造民主、宽松的发展氛围, 主动关心档案人员的生活与心理健康, 协调好档案馆的人际关系, 带头树立良好的馆风, 形成高昂的士气,使他们在身心愉悦的心情中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档案人员的发展, 领导还要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继续进修、晋升职称的机会, 鼓励馆员特别是专家型馆员参与到档案馆的管理中来, 发扬民主,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为档案工作的发展出谋划策, 以此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责任心和创造心, 增强自我效能感, 从根本上消除职业倦怠。
3、 提高馆员自身素质
(1)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档案馆的职业观念是指馆员个人在职业中所体现出来的态度。馆员的职业是高雅的, 工作是繁重的, 生活是清苦的。馆员要不断强化角色意识, 认识到所从事职业的性质、特点、作用、要求, 认识到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伟大与神圣, 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全心投入到档案馆事业, 这样, 在工作中遇到的许多困难都会逐步加以解决与克服。
(2) 进行自我调节。作为馆员个体要通过自身努力来应对各种压力,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职业倦怠问题。当发现自己有职业倦怠的心理时, 应勇敢面对现实, 正确了解自我, 主动寻求帮助。比如: 自我暗示, 就是经常在心理上暗示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暗示自己能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 暗示自己能与领导、同事和兼职人员和谐相处等, 这样良好的心理暗示也会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的自信心。
(3) 对工作的成败进行恰当的归因。做到全面、客观, 正确地看待工作的成败。成功了要认真分析成功的经验, 失败了也不要灰心丧气, 多与其他馆员讨论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挫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坚信自己有很强的业务能力, 能够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1] 张九玲. 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及心理调适[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4,(5).
[2] 吴涛.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探因及其对策[J].图书馆工作, 2004,(1).
[3] 杨秀玉, 杨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 2002,(2).
[4] 张艳霞.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对教师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 2004,(9).
刊载《北京档案》 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