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5月下旬,一批先遣的职工和家属迁往西安;7月20日,张鸿副教务长等第一批教职工和家属迁往西安;8月10日,在苏庄副校长的率领下,师生员工和家属上千人(其中集体登车的学生600人),乘专列由上海徐家汇车站出发,浩浩荡荡地开往西安。8月15日,经西安市委批准,中共交通大学西安分委员会正式成立。分委员会由苏庄、杨文、任梦林、王宣、陈文健、曹鸿谟、于晶莹、邹理生、郑祖光、罗晋生、王龙泗、刘继宏、刘德成等13人组成,苏庄副校长兼任分党委书记,杨文同志任分党委副书记,统一领导西安部分的工作。一年级新生2133人,9月初直接到西安新校址报到。经高教部批准,1956年起在西安举办夜大学,首届招收三个专业新生共170人,还增招了越南留学生,都按期在新校址开学。《交大》校刊也率先迁到西安,从新学年起在西安出版,刊期连续(上海部分以后改出增刊)。交通大学珍藏的档案,也首先迁到了西安。
9月10日在西安人民大厦礼堂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省、市和兄弟院校的负责同志以及专程从上海来的几位系主任等参加了大会。这时,交通大学在西安共有学生3906人,教职工815人 (其中教师243人),家属1200余人,一所6 000人的交通大学在古城西安新址出现了。
为了加强对教学工作和师生的管理,在系行政机构未迁来以前,西安部分成立了一、二年级两个办公室和相应的党总支,行使相当于系一级的职能。
交通大学造船系全体教师69人,各基础课教研室部分教师20余人和造船系四个专业学生886人,调入于1956年7月1日正式成立的上海造船学院;电讯工程系全体教师25人、学生175人,1956年暑假迁往成都,参与成立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首批迁到西安的师生员工情绪热烈,干劲十足。当时基建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不少大楼还未竣工。刚到西安时,行政人员只好暂时在一村第一宿舍办公,教师只好在家里备课。校内道路还未铺设。教学区与学生区隔着一条深沟还未填平,同学们往返要走临时用木板、竹排搭起的小桥。当时学校附近副食品供应点很少,不少教工家属不得不到食堂买吃的,生活习惯上存在很多困难。
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都比较差,但大家精神振奋,不以为苦。迁校职工发扬了苦干精神。早在1955年5月,就有先遣人员陆续来到西安,随后成立交通大学西安办事处。一年来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大队人马的到达作好各方面的准备。1956年迁校时,只有2名司机、1名学徒,2辆汽车、l辆铲车。他们昼夜运输,一人争干几个人活,完成了数千吨物资的接运任务。西安市人民政府为做好迁来和新建高校师生的生活供应工作,成立了专门机构,采取很多措施,帮助解决各种问题。对交大更是特别照顾,凡是能够办到的都尽力办到。学校领导也很重视师生员工的生活安排,在上海、西安两地政府的支持下,从上海动员迁来了成衣部、修鞋部、理发部、洗染部和煤球厂等五个行业。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的建设与迁校工作同步进行。教工食堂改进服务办法,对一些年老教师、干部,做到送菜送饭上门。学校还安排校车每逢节假日接送教工进城购物。所有这些,都为师生员工和家属解决了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节选自凌安谷《交通大学内迁西安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