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5年开始基建,到1958年学校大规模的基建就基本结束了。我们学校总体的建设情况是南北一条中轴线,由校北门起中心楼、行政楼、图书馆等建筑一字排开,整个交大校园地势南高北低,当时设计北门是学校正门,一进校门进入教学区,东西有八个大教室,形成一个主楼建筑群,如今已成为西安市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建筑。在当时,我国全面学习苏联,建筑推行的都是周边式设计。在原来的校园设计方案中,中心楼距离北边咸宁路特别近,我们认为从建筑设计的角度看是不合理的,因而就把中心楼的设计向南移了30米;东一楼、东二楼也没有沿周边红线建筑,但一、二村宿舍楼还是沿马路建设了。现在的图书馆看起来是一栋建筑,实际上,是分两次建的。刚开始就是最北面的那一排房子,前头(南边)那些房子是后来才建的。按照当时迁校的设计,图书馆只有最先建设的最北面的那一排房子,在1960年就建设完成了,后来觉得面积不足,就又加了一部分。原来是长方形,现在成为丁字形。起初学校还有大礼堂建筑设计规划,但因国家经济困难和禁建楼堂馆所的规定,就没有建筑礼堂。1957年就用竹子搭成了一个大礼堂,俗称“草棚大礼堂”,其大体位置在钱学森图书馆南门那一栋楼的西边。草棚大礼堂专供学校召开大会用,可容几千人。学校在这里召开了不少大会,草棚大礼堂维持了好几年,在这里做大报告和文艺演出等。
教学环境安排得非常合理,有南北向的东梧桐大道和西梧桐大道。东边是大体育场,西边是实习工厂区,南边是学生宿舍区,家属区与学校隔一条马路,在校园东边。卫生保健室设在校内,学生、教工看病都很方便。家属区一切生活设施都很齐全。
在绿化方面,建校之初,彭康校长和任梦林对校园绿化工作非常重视。从上海、苏州、杭州、南京等地购买来树苗,包括法国梧桐、雪松、寒柏、银杏、樱花等等。在建校施工初期,彭校长也十分重视校园的绿化建设,校园操场的草皮都是从杭州引进的天鹅绒草皮。今日交大校园绿化的格局,就是原来建校初期的样子。
节选自《交通大学西迁亲历者口述史》(第一辑)(待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