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八年,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四周曾一度被日本军队占领。交大借居在如“孤岛”般的租界内,艰难维持着教学活动,毅然肩负起为国家复兴培育英才的历史重任。经历过孤岛生活的交大学子们,对那段求学岁月留下许多珍贵记忆。
学习生活条件极度艰苦。“当时学校租借了中华学艺社和法国天主教教会办的震旦大学图书馆上部四层楼作为校舍。全国形势十分恶劣,国民党军节节败退,大家都有‘破家何在,城春草木深’的沉重压力感。加之上海物价飞涨,生活也没有保障……同学们的住地比较分散,有少部分外地同学,住在中华学艺社的大讲堂中,床铺排列得十分紧密,很像轮船中的通铺舱。”①
坚持传统、严谨治学。“当时虽在战时,交大仍有严密的教学制度,良好的教学秩序。”②“教授们在困难的条件下,仍一丝不苟地给我们上课,布置和批改作业,指导实验,并在课余鼓励我们努力学习,将来才能以技术报效国家。”③“他们都是当时知名度极高的教授,共同的特点是教学严谨、分析精辟、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教学中形成了尊师爱生、其乐融融的气氛……老师们借用震旦大学、上海明复图书馆等场地为我们布置下一套又一套比较完整的实验。”④“老交大传统一向重视实验、实习,即使地处‘孤岛’,仍勉力创造条件开出各门课的实验和安排必要的实习……这些作为从事机械工程工作者必需的基本工种技能训练,都作为必修课程,还要考试和评分,抓得很紧。学生都要穿上工服从事生产劳动,要求十分严格。”⑤
勤勉学习、报效祖国。“在艰苦的条件下,受到老交大优良校风的熏陶和许多一流教授循循善诱、殚精竭虑的悉心教导,交大学子无不夙兴夜寐,刻苦钻研。”⑥“每堂课的秩序极为良好,安静严肃,学生都紧张地记笔记和迎接频繁的考试(尤以物理课为甚)。”⑦“两年大学物理读下来,要顺利通过许多测验和考试,真乃身经百战,好像自己是从枪林弹雨中闯过来的。”⑧“到高年级,因学有余力,开始‘博览群书’,除专业参考书外,还读了不少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其中铭记特深的就是读到了英文本斯大林作的《列宁主义》和萧伯纳的社会主义著作。这在当时日寇、汪伪势力包围下的‘孤岛’,书市上早己看不到任何进步书刊的情况下,居然在学校小小的书库里能找到这些名著,确是十分难得的。”⑨“我们这群困守‘孤岛’的青年学生,在母校优良作风的熏陶下,在教授们‘菁莪乐育’‘诲人不倦’精神的感召下,切磋琢磨科学技术,毕竟培养成了有用的人才。”⑩
从学长们的讲述中,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即使是在那无比艰难的环境下,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要求一如战前,而心系家国命运的莘莘学子们,更是化悲愤为力量,愈发刻苦用功、奋发求强。
注①③:引自蒋孟厚《春风化雨忆寒窗》
注②:引自田正平《回忆战时母校点滴》
注⑤⑦⑨⑩:引自仇启琴《寻梦步行 追忆往事》
注④⑥⑧:引自殷向午《追忆校风,缅怀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