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6年将迎来交通大学迁校60周年,为纪念这段历史,我们将在整个8月份推出“西迁故事”专辑,通过摘录西迁相关史记、回忆、研究,与大家一起重温、回味交大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光辉岁月。
根据高教部刘皑风副部长在1957年讨论迁校问题时的讲话,1955年交通大学内迁有两个原因:一是合理布局;二是形势紧张。只是形势紧张使迁校提前了,但就是形势不紧张,迁校也有其有利的一方面,因为合理布局是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则,是长期的方针。
国家合理布局国民经济文化建设需要。《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指出:“为了适应在全国范围内经济建设的需要,高等学校尤其是高等工业学校过分集中在沿海城市的状况,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逐步地加以改变。在沿海城市中,今后一般地不应该再新建和大规模地扩建高等学校。”当时,全国共有高等学校188所,沿海城市占51%,特别是高等工业学校有62%在沿海。尤其集中在北京和上海两地。这与我们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布局是不相适应的。因此,高等工业院校应该按照国民经济特别是工业分布和发展速度,进行新的部署和调整。沿海地区的个别高等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内迁,是实现新的部署的措施之一。
交大自身发展需要。经过院系调整,交通大学已成为一所完整的机电类工业大学,实力雄厚。有正副教授83人,设有5个系,21个专业,就机电类配套和完整性来说,属国内领先。国家考虑到交通大学力量强,条件好,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办成全国重点高校,1956年,面向全国招生,发展规模定为12000人。还要创办很多新专业,包括原子能、计算机等国防尖端专业和一些理科专业。但交通大学自身在上海原址继续发展受到很大限制。早在1952年,当时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曾考虑把交通大学扩展到10000名学生的规模,成为华东地区的重点工业大学。并设想过两个方案:一是到郊区建校,曾察看过漕河泾和虹东乡两个地方。由于市政建设配合不上,水、电、排水、交通都成问题,投资很大,华东文化教育委员会与高等教育部几经研究,难以实现;二是在就地扩建。交通大学地处华山、淮海、番禺、虹桥四条马路中间,该处面积约47公顷,交大约占34公顷。但实际使用面积仅21公顷,其余为棚户、工厂、商店所占。1952年至1954年,花了大量资金,征收土地,搬迁和安置居民,共扩充了10.8公顷,总共达到44.8公顷,已是山穷水尽,无法再进一步扩充。按此校舍,只能容纳学生6 000人。对于交通大学的发展来说,还远远不敷需要。当时上海土地的征收费用(包括各种损失赔偿)是西安的10倍。不论原址扩建,还是郊区建校困难都比较大。
当时我国东南沿海局势十分紧张,迫使重要工厂、学校内迁。当时美国发动侵朝战争虽然已被迫停止,但帝国主义庇护和指使国民党集团对我东南沿海和岛屿进行骚扰和破坏,并派遣特务到大陆进行暗害活动。美国第七舰队继续盘踞台湾海峡,美国“军事援助顾问团”对国民党军队进行训练,叫嚷准备进攻大陆。1954年12月,美国与国民党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阻挠我解放中国领土台湾。毛主席1955年3月21日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开幕词中说:“帝国主义势力还是在包围着我们,我们必须准备应付可能的突然事变。”
节选自凌安谷编著:《交通大学内迁西安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