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8月,我校航空工程系正式成立,为国内最早设立的航空系之一。溯源我校航空工程教育,可追至20世纪30年代初,据校友回忆,1931年机械工程学院即开设有航空工程课程(Aeronautical Engineering),钱学森学长在校时曾选修了两学期三学分的该课程。1935年,我校正式设立航空门,由机械工程学院自动化门分化而出,1936年,航空门首批12名学生毕业,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航空工程人才。1937年抗战爆发,航空门停办。
抗战军兴,我校成立航空工程系着实不易,过程极其艰难。国民政府教育部除给予精神、政策支持外,经费、教学试验设备等均需自筹,创办航空系,可谓苦难重重。一方面师资短缺,众多交大校友驰援航空系,如航空系最初五位教授中,有季文美、许玉赞、马明德和曹鹤荪四位是交大校友,均为国外航空工程专业高材生,且担任国内主要航空部门工程师,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实践积累;其次,专业教材奇缺。交大重庆本部刚成立,没有图书馆,图书室藏书甚少,几位教授亲自动手编写讲义,翻译国外教材,并注重课堂节奏,授课简练,力保课堂效率;三是,经费与试验实习设备短缺,经吴保丰代校长及其他校友斡旋,航空委员会及其所属工厂捐赠我校一架飞机,一架滑翔机,三台飞机发动机及其部分航空仪表和飞机部件等,以此为基础,创建实验室和实习室,开出试验、实习课程。
航空系时间虽短,教学资源较为缺乏,但教风严格、学风扎实,深得老交大传统熏染,重视数学和力学等基础课教学,结合航空教育特点,积极引进工程数学和分析力学等前沿课程。坚持与时俱进,结合国际航空前沿科技,不断创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设置,以保证航空教育的国际化水准。
交大师生攻坚克难,众志成城,至抗战前夕,已成为当时国内航空工程教育规模最大学校之一,教育水平位居国内前列。至1952年院系调整之际,我校航空工程专业已培养毕业生169名,其中佼佼者有“航天之父”钱学森,新中国航空工业和航空科研的创建人、原航空部副部长徐昌裕,“旧金山中国飞机制造厂”总设计师、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主要参与者胡声求,新中国首任飞机总设计师、“歼八”飞机的开拓者黄志千、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研制星的主要领导者杨嘉樨,中国第一枚火箭设计主任工程师潘先觉等。另有中国科院院士谈镐生、庄逢甘,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庆华、屠基达,中科院外籍院士吴耀祖,两院院士顾诵芬等。
我校航空工程教育人才辈出,被誉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人才的摇篮”,为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在《中国大百科全书》(2014版)“航天航空卷”所列航空代表人物57人中,有我校校友钱学森、季文美、曹鹤荪、顾诵芬等15位,超过总数1/4,为国内大学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