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枚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在上海南汇东海海滨首次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的航天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
提起中国的航天事业,大家自然会联想到钱学森学长。早在1956年初,钱学森就提出中国要自主研发火箭、导弹、卫星的建议。后来在清华大学办起研究班,他亲自担任班主任,培养新中国的航天科技人才。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就是在钱学森的直接领导下,一代航天人昼夜奋战、潜心钻研的科学成果。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进步,同样也凝结着许多交大人的努力和心血,王希季就是其中一员。王希季是在院系调整时进入交大担任动力系教授的。1958年中国第一所专门研制火箭和卫星的科研机构——上海机电设计院成立之初,王希季即被选调该院,担任首枚火箭发射的总工程师。他和他的试验团队,在厕所改装的研发场地中,经过数月的努力,完成了液体燃料主火箭和固体燃料助推器相串接的两极无控火箭的技术攻关。
另一位交大人潘先觉也是当时火箭发射中的技术核心人物。潘先觉,交大1952级机械系精密铸造专业学生,毕业后曾留校任教。1957年进入钱学森任班主任的清华研究班学习深造,成为中国科学院空间科研领域的第一批专业人才。在首枚探空火箭发射过程中,作为主任工程师的潘先觉,主持设计了火箭的动力装置。从早期设计上的“纸上谈兵”,到转战北京、上海两地进行试射生产,再到“真枪实弹”地成功发射,这位交大人始终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带领他的设计团队,反复地模拟实验、积累数据、修改完善,成功指挥首枚试验火箭顺利发射升天。
这次火箭的成功发射以人才、设备、材料、图纸、实验室、发射场等全部国产化,以及快、好、省、稳等特点,受到中央及全国的高度重视,后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成就大事”之一而永久载入中国航天史册。
作者:校史中心 史瑞琼
编辑:力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