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重庆办学充分显示出办学者的自主性与开创性。九龙坡办学期间,学校根据战时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学科专业设置除了分校初创时的电机、机械两个系外,迅速扩展为涵盖土木、航空、造船、管理等在内的6个学科的陆海空兼备、兼具管理的学科体系。
扩展学科专业,创办航空系
1941年,吴保丰刚任小龙坎分校主任,立即筹划开设航空专业。他意识到,战时空军部门急需大量的航空技术人才,而当时国内高校中设有航空专业的高校寥寥无几。他首先找到在本校代物理课的航空工程博士曹鹤荪谈话,认为交通大学过去只重视陆上交通技术人才的培养,要考虑培养一些海空方面的技术人才,才能说得上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学。曹鹤荪欣然同意了吴保丰的提议,立即着手准备,吴保丰积极活动,求助当时主管全国空军的航空委员会,并向国民政府教育部提出新设专业申请。在各方努力下,1942年秋学校搬到九龙坡新校址的同时,正式成立了航空系。吴保丰校长这一创举,不仅完善了交通大学的专业设置,也为当时的高校提供了校企合作办学的经验。
成立电信研究所,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
1943年,在吴保丰校长的带领下,交通大学在重庆九龙坡成立了电信研究所。当时,国家迫切需要大批高级电信人才,而交大的正副教授中就有刚从欧美各国留学归来的电信技术人才,成立电信研究所的师资条件已经具备。为了获得经费和设备,1943年初,吴保丰校长向交通部电信总局、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中央电工器材厂、中央无线电器材厂等单位提出合作培养电信专业研究生的意向,得到这些单位的赞同后,学校呈请教育部成立电信研究所,1943年7月20日,教育部令准予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备案,电信研究所成立,张钟俊任所长。电信研究所沿袭了航空系校企合作的运作方式,研究通讯及电子技术领域高深难题,培养研究生。
1944年夏季,研究所正式招收研究生。始创于重庆的交大电信研究所,培养的研究生在新中国成立后大多成为通讯、计算机、自动化和系统工程等新兴技术领域及高教界的知名专家、院士、学者,如夏培肃、龙文澄、陈太一、万百五、蒋大宗等。
“如来”与“蝗虫”的故事
吴保丰校长在生活中是一位关爱学生的好师长。重庆办学正值战时,食物匮乏,学生们常常吃不饱饭。于是吴保丰校长带头,教师们每隔一段时间就邀请学生来自己家中改善伙食。重庆时期虽生活艰苦,校园里师生关系愈觉密切,教师们简陋的小屋中不时有学生来访,老师、师母殷勤接待,愉快交谈。每每到这时候,学生都会以风卷残云之势将饭桌上的菜肴一扫而光,于是吴保丰校长将学生戏称为“蝗虫”。吴保丰校长因体型较胖,又和蔼可亲,学生们则戏说校长“腹如如来,心似观音”,觉得和校长在一起“亲如家人父子,一起吃饭那是不用客气的”,可见吴保丰校长在学生心中的地位。
1943年,吴保丰(前排左五)校长与交大重庆办学时期的第一批毕业生合影
战时重庆办学的艰难岁月中,在吴保丰校长率领下,交通大学不仅弦歌不辍,而且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大发展。他在学校管理、尊师爱生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和精神风范,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