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1日上午,由我校建成的“医学教育抗战纪念碑”在汉中市东郊文家庙小学揭碑,“医学教育抗战纪念碑”九个大字由曾在此地就学的全国著名皮肤病学暨麻风病学家、我校医学部二附院皮肤病院邓云山教授题写。
邓云山1922年农历3月生于宁夏银川,1944年6月以年级成绩第一从宁夏中学毕业并保送国立西北医学院,在国民政府教育部推荐书未达之时考试合格入学。1949年6月课程学习完毕即在附属医院皮肤科跟随刘蔚同教授工作。1950年毕业留校后被抽调参加西北地区性病防治,前往宁夏阿拉善旗进行性病防治和巡回医疗并顺利完成任务。1951年秋在济南参加由尤家骏教授主持的全国24人麻风防治专修班学习并得到尤教授赏识,从此开始一生的麻风病防治。他协助尤家骏教授举办多期全国学习班并担任讲座,1958年被聘为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性病麻风病委员,和马海德等全国知名专家多次进行经验交流,提高诊治水平。在陕西及全国11个省市进行培训班教学,到除西藏、黑龙江以外的各省市进行调研会诊,培养出一大批专业防治人员。1956年首次报告新疆麻风病概况。
麻风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我国各地均有发生,陕西以陕南发病最高。临床症状多种多样,瘤型麻风可累及全身多处组织器官,晚期可造成“狮面”、口唇肥厚、耳垂肿大、鼻梁塌陷、失明、不育、面瘫、指趾挛缩等,患者长期遭受社会误解歧视,心身痛苦极大。邓云山和科内人员深入陕南汉中麻风病院、汉中石堰寺麻风病村,对4000多名麻风患者进行系统调查。带领研究组同志常住麻风病村进行研究,对患者查体、取材、查菌、活检,收集资料,观察治疗效果。否定黄连素、蛇麻酒、胰蛋白酶在治疗麻风病的作用。发现国外生产的二苯硫脲可使皮肤病理损害内的麻风杆菌变成颗粒状,而毛束内的杆菌仍保持着杆状和束状,表明药物抑菌达不到毛束内。1955年在全国率先总结氨苯砜治疗麻风病人效果和经验;和相关单位在城固县文川区建立基地,开展基层综合防治,凡是有麻风患者的家庭他都入室调查。1986年总结“麻风病人家属口服氨苯砜预防发病20年效果观察”,证实化学药物预防高危人群有效性,城固全县推广收效后受到卫生部嘉奖,研究论文在1988年荷兰举办的第13届国际麻风病学术大会获准交流。1993年在日本东京国际麻风会议上用英文宣读“中国麻风病的诊断治疗及其现状”学术报告,首次让国际麻风专家认识到中国麻风病系统防治的卓越成效。在多年实践中总结出麻风病查体简便、全面四步骤四个字:脱、看、查、穿,经科学分析后减少麻风病人活检取材部位以更简便有效;创造麻风患者保密治疗,公开和患者一起吃饭,多次到治愈的麻风患者单位进行麻风可防可治教育,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他曾是陕西省唯一审定麻风病人治愈出院的专业医师,10年多经他审定的治愈患者达3000余名。主编、参编专著、教材20余部,发表麻风及皮肤病防治论文70篇。1981年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皮肤病学与麻风专题委员会委员,1982年任卫生部麻风病防治研究咨询组成员,1989年9月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授予人民教师奖章,1990年荣获 首届“马海德基金会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