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教授(1930—2008)祖籍河北献县。1949年9月考入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学生时期靠公费完成中学、大学学业。1951年9月被选派至西北公安干部学校学习,1952年1月返回西北医学院参加工作;1952年8月至1954年7月,由学校选派第一个到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哲学专业学习,返校后在马列主义教研室工作,长期从事哲学、自然辩证法、形式逻辑(数理逻辑)、科学哲学等专业教学。张老师终生嗜好读书,知识渊博,思维敏捷,讲课思路清晰、善于启发,奖掖后进,甘于奉献,深得师生尊敬。先后担任陕西省哲学会常务理事、陕西医史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通史》编委(兼古代卷编委、现代卷副主编)和《中华医史杂志》、《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编委等,主编、主撰专著和教材近20种,参编、主审专著和教材10多种,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奠定了在全国医学哲学和医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
张老师善于对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具体发展进行哲学总结,通过考察其思维模式、范畴、概念、逻辑判断等思维表现形式,把握内在规律和方法论,以期为医学发展提供具体的理论指导。如对孙思邈、陈修园、张景岳、傅山、王清任、吴鞠通、王焘等中医学家著作及妇科专著《济阴纲目》的医学的精髓阐发;对现代医学超微结构发展演变的分析;对概念制定、医学科学理论逻辑建构,生命识别、生命本身内部空间结构与时间节律的总结,等等;指出先进科学仪器、定量化与数学化、合适的研究材料对认识和研究生命体的重要作用,研究成果与方法的互相转化和促进是推动医学生命科学前进的重要机制,以及研究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对科学发现的重要作用和直观模型在医学认识中的作用。
在探讨中西医结合重大理论问题时,张老师通过对近代恽铁樵、张锡纯等中西汇通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分辩中西医学理论体系和思维模式的特征、优劣和中西医结合难点。认为中西医理论体系和概念之间存在着不可通约性,中西医结合的实质就是运用西医理论、方法揭示中医理论体系中所蕴涵的丰富内容,寻找中西医结合点。指出中医只有广泛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甚至对中医理论体系进行解疑和重建,才能保持活力,不断前进。
在医学与卫生事业宏观研究方面,张老师提出医学生命观,对医学理论建构从范畴发展、逻辑结构、中西医理论建构比较三方面提出设想,认为生命的基本特征就是识别和复制,而人脑使识别达到最高层次,生命活动呈现出结构、功能和信息的统一。认为对现代医德建构、医患关系行为准则、卫生管理医德建构的指导,除传统的生命神圣观、生命质量观,还应补充生命社会观和社会公益论。认为医疗卫生发展的动力机制是社会保健需求、社会力量参与和灾变疾病压力,发展支点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支持,全民参与、全球一体化趋势则是大卫生观的实质所在。
张老师对社会医学、行为医学、医德及医德心理学、卫生管理心理学、医药文化、医学模式转化等进行多方面研究,提出许多重要观点和具体思路,拓展了相关领域的内涵。对道家养生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对全真教龙门派丘处机“尚实守常”、“保养神气”、“ 性命双修”、“内外兼行”、“合于大道”的养生思想及传承进行总结,为现代保健学增添了新的内容。
参考文献:赵石麟:医学哲学家张文教授
梁兴邦:医学哲学家张文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