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我的奖,说是第一名中国人得此奖,我说,要紧的是‘中国人’三个字,这个‘中国人’,应该包括中国成千上万为此作出贡献的人。”这是中国著名力学家钱学森教授,最近在国防科工委和中国科协祝贺他获得“小罗克韦尔奖章”的座谈会上讲的一段话。
今年6月29日,在美国纽约召开的1989年国际技术与技术交流大会上,为表彰钱学森对中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理论作出的重大贡献,决定授予他“小罗克韦尔奖章”和“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称号。
“小罗克韦尔奖章”是国际理工研究所于1982年设立的最高奖赏,每年授予至多3位在国际理工界有很高声望的科学家,同时入选“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录。这是现代理工界所能入选的最高荣誉等级。到目前为止,接受“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称号的科学家共16人,钱学森教授是其中唯一的中国学者。
钱学森教授获得上述荣誉是当之无愧的。为中国的繁荣富强顽强奋斗了数十年的钱学森教授,1911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他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于1935年去美国。在美国的20年间,他曾先后在加州里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任研究员、教授、主任教授等职,在超声速及跨声速气动力学、薄壳稳定理论、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航天技术、系统工程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他是本世纪流体力学的开创者之一,亦是现代航空科学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
钱学森教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有着炽热爱国心的知识分子。早年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远涉重洋去美国留学,正如他自己所说“从来就没有想在美国住一辈子”。新中国成立后,他归心似箭,认为报效祖国的时候到了,早在1950年就准备启程回国,但是当时的美国当局不许他回来,因此,他又在美国滞留了5年。
1955年9月7日,钱学森教授冲破重重阻挠,偕妻子蒋英领着两个孩子,从洛杉矶踏上“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船,跨越太平洋回到祖国。
在这之前,钱学森在美国已经很有成就,他是与航空权威冯·卡门齐名的杰出空气动力学家。在美国,他有汽车,有洋房,有优厚的待遇,而他却义无反顾地放弃这些,一心一意地回到当时还十分贫穷落后的中国。人们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斩钉截铁地说:“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从踏上祖国土地的那一天起,钱学森便立即用自己在国外学到的知识,投入到建设新中国的沸腾生活中。
在古代,中国人在火药、火箭技术方面对世界曾经有过贡献,可以说对西方的文明与进步产生过一定影响。20世纪初,在欧美科学家的努力下,现代火箭技术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从这个世纪30年代起,德国在火箭技术的研究方面从原理性研究转入工程研制,于1942年10月发射成功世界上第一枚弹导式导弹。二次大战后,美国、苏联从纳粹德国获得了大量导弹资料、实物、设备和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并很快地建起了本国的导弹、火箭工业。当苏、美各国纷纷发展导弹、火箭技术的时候,由于连绵不断的纷争、战乱,旧中国根本谈不上发展什么火箭、导弹技术。因此,可以说在这方面的研究完全是一片空白。
钱学森回国后,立即投入了创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工作,面对异常困难的境况——既无这方面的人才,又无设备,国外在这方面对中国完全实行封锁,他不仅不改回国参加建设的初衷,而且坚信只要经过努力,中国人也可以掌握研制火箭和导弹的技术。有一天,陈赓大将问他:“你看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他坚定地回答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
1956年4月,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中共中央军委开会,听取了钱学森关于在中国发展导弹技术的规划设想。在这之后,中共中央果断地作出了发展导弹技术的决策,不久成立了由聂荣臻元帅任主任、钱学森等任委员的航空工业委员会;紧接着,周恩来总理又主持中央军委开会,讨论了聂荣臻代表航委提出的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
1956年10月8日,由钱学森任院长的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这一天,被认为是新中国导弹、航天事业奠基的历史性纪念日。从此以后,在党中央领导下,钱学森教授便身着戎装,带领着从全国各地抽调的30多名技术专家和100多名刚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开始了中国导弹事业的艰苦创业工作。
国防部五院成立初期,完全是白手起家,研制导弹,在中国是空前未有的创举。面对这个领域里庞大的崭新的复杂技术,钱学森等导弹事业的开拓者们,每前进一步都遇到巨大困难。在聂荣臻元帅领导下,他们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一面培养人才,一面组建研究机构,经过一番艰苦努力,国防部五院很快成立了导弹总体、空气动力、发动机、弹体结构、推进剂、控制系统、控制元件、无线电、计算机、技术物理等10个研究室。经过几年的努力,1960年11月5日,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一举发射成功。聂荣臻元帅亲自指挥了这次试验,他在庆祝会上说:“在中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同年12月,中国又两次成功地进行了国产P-2导弹的发射试验。
随后,钱学森领导的国防部五院又根据上级指示突破了自行设计火箭的技术,于1964年6月29日,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近程火箭。
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后,毛泽东主席指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钱学森等在聂荣臻元帅的领导下,组织有关专家拟定了中国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此后,他和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负责人带领广大科技人员,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在这一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晚上,当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飞经北京上空时,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在天安门城楼上高兴地接见了钱学森、任新民及其他参加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者的代表。回国后30多年来,钱学森教授在火箭导弹技术、系统科学与工程方面都做了许多重大开拓性的贡献。他的名字是与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史密不可分的。
回忆往事,钱学森说:“我在美国呆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
谈到回国后的情形,他谦逊地说:“我个人只是尽力做了一点点应该做的工作,那是很有限的。要说功劳的话,首先要归功于党的领导,第二是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
钱学森教授的爱国精神和他对中国航天事业所作的重大贡献,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敬重和支持。最近,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和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会见钱学森时,再次强调要学习他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如今,年逾古稀的钱学森教授还在壮心不已地带领着国家从事高技术研究的专家们,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国的高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如何在高技术领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他说:我的年纪大了一些,但我不泄气,还要尽我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