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馆概况
本馆简介
馆藏情况
全宗介绍
历任馆长
专职队伍
兼职队伍
工作职责
学术成果
查档服务
最新动态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服务指南
归档范围
归档指南
查档指南
房间指南
文件下载
法规制度
国家法规
行业标准
学校制度
学人风采
书记校长寄语
书记校长
知名校友
两院院士
交大英烈
钱学森专辑
校园文化
南洋公学年谱
彭康年谱
大事记
交大春秋
交大校友
拓荒者
校园考古
专题推荐
国际档案日
网上展览馆
网上影视厅
查档服务
档案征集
征集办法
征集成果
征集系统登录
English
About Us
News & Notice
Service
Contact
校史天地
星汉灿烂
史册新页
星汉灿烂
当前位置 :
首页
 > 
校史天地
 > 
星汉灿烂
 > 
正文
南洋公学走出的孙中山秘书——谢无量
来源: 发布时间 :2016-10-31
点击量:
李志杰
1917年7月,孙中山先生在上海著《建国方略》,书稿杀青,特致函约见他所敬慕的一位大学问家,以所著书稿向其征求意见。这位高士高屋建瓴纵论时势,深得中山先生首肯,二人谈论极为欢洽,引为知己。
这位高士就是蔡元培先生所赞赏的南洋公学特班高材生谢无量。
谢无量生于1884年,卒于1964年,四川乐至人。原名谢锡清,又名沈、澄,后以字行名大澄,字仲清,号希范,后改名谢无量,别号啬庵。他是近代著名的学者、书法家、诗人。
谢无量于1901年与李叔同、黄炎培、邵力子等同入南洋公学,课余与马一浮等创办翻译会社,编辑出版《翻译世界》杂志,内容多系世界名著,也有社会主义著作。这时期,他结识了章太炎、邹容、章士钊等人,为《苏报》撰稿。
1903年6月,谢无量赴日本学习,次年3月回国,先后在镇江、杭州博览《四库全书》和社会科学名著,并在当地学校任教。1906年赴北京任《京报》主笔。1909年聘为四川存古学堂监督,曾与张澜等一起参加立宪运动,受托撰写《国会请愿书》。1911年6月与张澜等人参加保路运动。1912年夏离川到南方各省游历,翌年赴上海,为中华书局编书,陆续出版《中国大文学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妇女文学史》等。
“五四”运动后,谢无量积极支持新文化运动,经常在《新青年》发表诗作,并开始用白话文为商务印书馆编写国学小册子数种,其中《平民文学之两大文豪》(收入《万有文库》时改名《马致远与罗贯中》)一书颇受鲁迅称道,连同《楚词新论》《古代政治思想研究》三种为孙中山所赏识。
1923年2月,谢无量受聘在广东大学任教,不久孙中山委任其为大本营参议。同年秋奉孙中山派遣,与孙科、陈剑如到沈阳见张作霖,商量讨伐曹锟、吴佩孚,达成讨直协议。1924年5月任大元帅府特务秘书(即机要秘书),11月随孙中山先生北上。
1926年以后,谢无量有时在大学任教,有时办刊物,当选为行宪国民大会代表时,常托病不参加会议,选举总统时只投居正一票,未选蒋介石。会议未结束,他便托病到上海,赖卖字维持生计,1949年2月回到重庆,应熊克武之邀,担任中国公学文学院院长。
新中国成立后,谢无量历任川西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川西博物馆馆长、四川文史研究馆馆员、省政协委员等职,1956年1月为第二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特邀代表,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并合影留念。同年8月应邀赴京任人民大学教授,1960年7月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谢无量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经学等众多领域著述颇丰。堪称博学深思的学术大师。其著作《中国大文学史》《中国六大文豪》《平民文学之两大文豪》《中国妇女文学史》《中国哲学史》《孔子》《韩非》《王充哲学》《朱子学派》《阳明学派》《佛道学说诠释》等均系该学科的经典之作。《古代政治思想研究》《中国古田制考》《妇女修养谈》《再论李义山》《纪念关汉卿——革命的戏剧家》《诗经研究与注释》等著作都是颇有见地的扛鼎之作。
谢无量6岁开始写诗,到终年80岁一直笔耕不辍,以古体绝句及律诗为主,间有乐府、小令和联句,诗作达两千余首。于右任称其诗“古雅含蓄,声情并茂,有感而发,寓意深刻,亦独具风范”。
谢无量的书法在中国书坛有着特殊的地位。由于他博古通今,含蕴深厚,兼之有诗人气质,襟怀旷达,所以表现在书法上就超逸不凡,在书坛独树一帜。受山居生活及老庄思想研究的影响,他的“字结体”随性而起,听任自然,毫无拘束,因此被誉为归真返璞之“孩儿体”,得到大家认可。
弥漫稚拙之气的“孩儿体”,是谢无量为追求自然天成的境界而采取的表现形式。稚拙,意味着赤子之心,意味着真率,意味着表里澄澈。稚拙之气在书法中并非轻易可得。儿童书法中的稚拙之气还只是浑金璞玉,还没有经过书法技法训练,严格说来还不能成为艺术表现手段。而成年书法家,临池功夫既深,阅历既富,逐渐老于世故,儿时的赤诚逐渐消泯,要在笔下表现稚拙,往往可望而不可得。传说谢无量喜与儿童游戏,常以糖果招待他们,请他们写字,然后对这些字进行揣摩,将其稚气融入自己的书法中,遂自成一体。
谢无量存世墨迹,除少量正书之外,大部分是行书。他的正书亦有行书笔意。他喜作行书,是由于这种书体最适合表现他的诗人气质。刘熙载《艺概》云:“观人于书,莫如观其行草。”这是由于行草书最能见真情。谢无量一生阅历丰富,不慕荣利,淡泊自守,襟怀旷逸绝俗,故所作书,一如其人,清雅冲和,萧疏淡远,纯任自然,毫无矜才使气的市井俗气。于右任称赞谢无量书法“笔挟元气”,十分准确地道出了谢书的特征。在中国传统学术中,元气是指天地未开前的浑沌之气,又指人的精气,亦即生命力。谢无量取法魏晋,从他的正书中尚可见到一些端倪,而在他的行书中,其法乳渊源,则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了。他的行书用笔,或藏或露,结字或正或欹,用墨或润或枯,章法或疏或紧,无不浑成自然,无往不宜。通篇莽莽苍苍,墨光莹然,充满了生命力。老子在描述“道”时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倘用这段话来形容谢无量书法,也是很贴切的——谢无量的书法,已经是“技进乎道”了!
谢无量出版的书法作品集有《谢无量自写诗卷》《谢无量书法》(上下册)等。
上一篇:毛泽东称赞的“和平老人”邵力子
下一篇:颂彭康校长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西安交通大学老图书馆东侧一楼
邮编:710049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