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不仅重视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同时还包括对学生道德教育、审美情趣的培养、劳动技能的训练以及身体素质的锻炼,是对学生进行其作为“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这其中,体育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作为近代中国创办最早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交通大学从创办初期起就一直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体育训练。纵观交通大学百余年的体育运动史,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体育运动的初创时期(1896--1911年)
1896年,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在上海创办,由于受当时历史客观条件的制约,南洋公学首先创办了师范院,随后先后开办了外院(后改名高等小学堂)、中院(即中学)和上院(即大学),实行的是三级教育体制。在学校初创时期,就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体育训练。学校开办后,除了传统的以“四书五经”为基础的经学教育外,还增加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和体育方面的训练。1898年,南洋公学高等小学堂(注:此为近代中国最早的新式官办小学)章程在其“立学总义”一章中明确指出:南洋公学高等小学堂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矫近代教育偏重文字之弊,设普通完备学科,使学者得受普通之知识为主义。”这其中体操就作为一门重要的体育课成为学生的必修课。中院开设后,规定将兵式体操列为正课,由英文教员吴键、胡诒谷等相继教练兵操。1899年,为了引起广大学生乃至教师对体育的重视,南洋公学强调“体育一事与中西各课一律并重”,并重金聘请了圣约翰书院的吴澜之主持体育训练。
1899年冬天,南洋公学举行第一次学校田径运动会,不仅本校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同时吸引了校外的许多的观众来观看,在当时整个上海引起强烈的轰动。此后,基本上每年一届的田径运动会成为我校当年的盛会。1910年11月,南洋劝业会在南京兴办全国运动会,学校选派代表队参加,荣获团体第二,学生黄灏奇则得个人总分第一。
1900年南洋公学学生开始军事训练,位于上海的江南制造局先后拨给学校军械两批,规定中院和高等预科的全体学生必须接受军事训练。这个传统一直保持至今,现在西安交通大学的学生必须通过军事训练,成绩合格方准毕业,成为学校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此外,足球运动在本校也开展的比较早。早在1903年,本校就成立了足球部,组建足球队,加强战术训练和队伍建设。并开始参加一系列的对外友谊赛。早期由于身体素质和技战术等方面的原因,对外比赛胜少负多。后经过教练的精心指导和队员的刻苦训练,本校的足球水平大有提高,与其他兄弟院校和其他单位的足球比赛已互有胜负。
二、解放前体育运动的繁荣发展时期(1912--1936)
这一时期,是解放前交通大学体育运动发展的黄金时期,体育运动受到了学校领导非常高的重视。1915年前后,学校成立体育会,同时成立各项运动的校代表队,提倡晨操,实行 “强迫运动”,规定在校中、小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里必须参加球类、技击、乐队、童子军等其中一项运动或活动,同时开展年级间比赛和举办一年一度的运动会。这一时期的唐文治校长对学生体育很重视,对各运动队关怀备至,从改善伙食到赛前运动员集中就寝等问题都要过问。1921年学校改组后,叶恭绰、张铸以及凌鸿勋等学校负责人都大力提倡体育,提出“体育与德育、智育并重”,“本校毕业生纵学行兼优,必以体育健全为合格”。1930年黎照寰校长为加强体育向全校发出布告,重申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方针,并提出:“嗣后对于校际锦标、普及运动,双方并重。”而且特别注重于开展群众性的级际与院级赛。广大学生虽功课繁重,但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却日趋浓厚,据当时的资料统计,这一时期学生参加体育比赛者约占总数的75%,连同自由参加运动者约占85%以上。
同时,学校组建了许多的体育运动团体,而且在校内外的各项比赛中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1、田径:
1915年6月,学生李大星、张孝安、梁振民等3人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届远东运动会,其中李大星获十项全能运动第二名。
1917年3月,学生张信孚赴日参加第三届远东运动会。荣获高栏第二名。
1921年10月,在上海举办的第五届远东运动会上,学生杜荣棠获五项运动及铁饼两项第一。
1932年11月,在中华田径场举行的上海女子一英里竞走中,本校共40余人参加了比赛,其中学生吴世英名列第七,获得银质奖章一枚。
2、足球:
1913年,上海六大学(除本校外,还有圣约翰、沪江、东吴、金陵、之江5所大学)发起成立六大学足球联赛。截止1919年、本校足球队在举办的6次比赛4夺锦标。足球成为本校学生最喜爱的运动之一,出现了持续多年的足球热。随着足球水平的提高,本校足球队也因为屡挫强手而名扬国内。1923年7月,申国权同学被推为国家足球队员赴澳大利亚参加国际足球赛。其后,本校又先后有多人代表国家出征国际赛场。
1932年,校足球队在上海迎战英国海军队,结果以5:1轻松战胜对手。
3、技击:
为了更好的弘扬中国传统武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个人的自卫能力,1911年,学校聘请民间拳术教师刘震南为教练,教授学生技击运动。并于1912年成立技击部。1913年5月,又聘请北洋拳师李存义来校教练武术。1922年,孙中山先生来交通大学做演讲,并亲笔为《交通大学技击部10周年纪念册》题词"强国强种"。
4、篮球:
本校篮球队组建于1916年。成立后多次与上海各大学进行友谊比赛,成绩突出,并多次获得6大学篮球锦标赛冠军。为了进一步提高水平,1918年学校聘请美国人菊克担任本校篮球教练。
1929年4月,校黑鹰篮球队接受邀请,赴杭州参加友谊比赛,期间先后与浙江农学院等5所大学比赛,结果5战皆捷,声名大震。
至1916年,学校体育运动团体除有技击部、田径部、足球队、篮球队外,还先后成立了网球队、垒球队、游泳队、野外赛跑队、棒球队、童子军等体育组织。这些有组织的体育运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凝聚力和荣誉感。由于本校体育运动的突出成绩,先后有多人代表国家队参加了许多的国际比赛,为学校和国家争取了荣誉。如1921年10月在上海举办的第五届远东运动会上,我校黄文健等6名同学被选为中国棒球队成员。
三、体育运动的艰难发展时期(1937--1949)
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受当时战争环境的影响和学校的迁移,本校的体育运动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正常的体育活动几乎全部陷入停顿。
1937年1l月,日军占领上海,本校不得不迁至法租界上课。由于场地限制,学生体育运动几乎完全停顿。1940年后,迁至重庆小龙坎交通大学本部,由于场地的紧张和一些客观的原因,体育设施非常有限,学生的体育活动也受到很大的局限。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学校除动员学生去附近的重庆大学体育场运动外,还组织学生参加早操与课外活动,以增进师生健康。同时,克服了许多的困难,在学校的山坡地带,建成了一些简易的篮球、排球、垒球、田径等项目的运动场,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系、班级间的球类比赛,并坚持每年举行全校运动会。
抗战胜利后,1946年渝沪两地师生会合上海。由于国民党坚持发动内战,于是经常克扣教育经费,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学生体质日益下降。1948年王之卓校长为此召集会议,磋商恢复开展体育活动问题。交大师生在有关方面支持下,仍然千方百计开展体育活动。
四、解放后体育运动发展的新局面(1949--1965)
新中国成立后,交大的体育运动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新局面。彭康校长经常到大操场和体育馆巡视,了解运动员训练和学生锻炼情况。他鼓励运动员说:“我们是重点大学,人多学校大,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很高,这是自然的。因此,运动员必须刻苦训练,树立高尚风格,为祖国创成绩,为学校争光荣。”在彭康等学校领导的积极支持和鼓励下,我校体育运动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1、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群众性的体育运动蓬勃开展。为响应建国初期毛主席“健康第一”和“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指示和经政务院批准在全国推行的“准备劳动与卫国制度”(简称“劳卫制”)暂行条例,全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学生中涌现出愈来愈多的自愿组合的体育锻炼小组。1954年 9月至1955年 2月,全校有3283人组成了 329个锻炼小组,课外时间有组织地进行锻炼,开展篮球、排球、足球、单杠、双杠等项运动。体育教研室结合"劳卫制"锻炼,组织各种竞赛活动,如跳绳、铅球、田径单项、体操比赛等。
1958年,刚刚西迁两年的交通大学师生在西安新校址克服场地、设备、器材等方面的不利因素,积极参加“劳卫制”锻炼和各项体育活动。当时学校提出的口号是“人人上操场,个个都锻炼”,群众性体育运动开展得日益广泛,呈现一派蓬勃景象。
2、刻苦训练,竞技体育成绩突出。解放后,我校田径、篮球、体操、举重、射击等运动队,在参加校际和市、省、全国的各类各层次的竞赛中,均取得不俗的成绩。篮球队在迁校前曾享誉上海,1953-1955年的三届高校联赛中,男篮荣获三连冠,女篮荣获两连冠。迁校后参加陕西省篮球锦标赛,男、女篮均获冠军。
在1958年举行的西安市第一届人民体育大会上,我校田径队在18项比赛中取得11项冠军,并打破多项省记录。同年,在全国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我校11名运动员入选省大学生代表队参赛。其中我校得分占省队总得分的51%,为陕西省体育运动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另外,在举重、体操、射击、足球、跳伞等竞技体育比赛中,我校代表队都有很出色的发挥。通过这些体育比赛,不仅锻炼了队伍,而且提高了我校在全国的影响力,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五、“文革”中的交大体育(1966--1976)
1966年开始的全国性的“文化大革命”对我校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学校体育运动也因此而瘫痪。直到1971年教改试点班学员进校和1972年大批工农兵学员进校,体育才逐步有所复苏。体育教研室研究了其他院校的教学方案,结合我校实际制订了教学大纲。课外尽可能满足学员兴趣,在当时困难的环境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
六、在改革中前进的交大体育(1977--1996)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我校体育进入整顿、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国家体委、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在江苏扬州联合召开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推动了学校体育的恢复与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体育又步入蓬勃发展新时期。
1、贯彻教育方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体育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保证体育教学质量,学校制订了体育教学规范。首先是对体育课程进行了改革。开设体育基础课、专项体育课、体育选修课、专项训练课、运动保健课等多种课程,课程结构改革实施因材施教原则,充分调动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其次是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求教师做到8个“坚持”,建立教学法研究制度,不断提高教师授课艺术。在这些规范的指导下,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体育竞赛活动,建立体育活动俱乐部,建立“素质锻炼”辅导站等。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使学生提高了运动水平,增强了体质,陶冶了情操,培养了体育组织能力,养成了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1992年全国体育课程评估小组授予我校全国及陕西省“体育优秀学校”称号。1993年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授予我校“课余训练工作先进学校”称号。
2、狠抓运动队训练,努力提高竞技运动水平
在全面普及学校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学校建立了一系列专业运动队,在对外比赛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田径方面:田径队在陕西省大学生田径比赛中,自1977年以来一直保持男子团体前两名,男女团体前三名的好成绩。其中1984--1990年连续7年荣获男子团体第一,1990--1993年连续4年荣获男女团体第一。1993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我校荣获甲组男女团体第一。1988-1993年我校田径运动健儿175人次破全国及省、市大学位运动会记录。1995年的陕西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我校田径队继1993年之后又一次夺得3个团休第一(男子团体、女子团体、男女团体),在参赛的44个项目中,获取31项冠军,2人次破陕西省记录。
篮球方面:我校男子篮球队在1989--1994年陕西省大学生篮球赛中四次蝉联冠军。1994年我校男篮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国家教委直属工科院校篮球赛中获第二名。
此外,在排球、体操、足球等竞赛项目中,我校运动员也都有出色的发挥和突出的成绩。我校男排在1989--1993年的陕西省大学生排球赛四夺冠军;体操队在1983--1991年的陕西省大学生体操比赛中,男子队三次夺冠;女子队两次夺冠军,两次亚军。艺术体操在1988年、1990年的省大学生艺术体操比赛中分别荣获第一、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