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近万小时的讲解工作,西迁馆内迎来送往的四方宾客,“别人眼中的交大,就是你们口中的交大”的自豪使命……红瓦灰墙的西迁馆见证了解说团成员们走过的传播西迁精神的十三年,也见证着每一份对交大校史的传承。
交大解说团自2005年成立以来,一直负责西迁历史纪念馆的日常解说工作,包括新生入学、校庆典礼、校际交流、访问参观等讲解活动的开展,同时也负责协助档案馆举办和西迁相关的各种主题活动。十三年来,接待人次高达近20万,志愿者人数近千人,社团先后多次获得“社团最佳表现力奖”“校级甲级社团”等荣誉,被人文学院燕连福院长高度称赞为“交大的名片”。
讲好校史故事,做交大的名片
作为解说团的成员,讲解功底是团团们的基本功:在浩浩荡荡百余人的宾客前侃侃而谈、面对高层领导的参观镇定自若、带领叽叽喳喳的中学团安静有秩序地参观游览、用流利的英文和外国宾客交流校史……都已成了团团们的家常便饭。每人每学期二百个小时的讲解工时,西迁馆里穿梭的鲜艳的“红马甲”,面对每一个来宾自信、友好的接待,那是团团们为校史讲解奉献的点点滴滴。
随着全国西迁精神学习高潮的掀起,解说团的工作也越来越忙,一天的接待量甚至比以前一周的都多,预约参观密密麻麻,团团在一班时间内可能会讲解两三次,一次40分钟不停歇,一轮下来嗓子冒烟一点都不夸张。但是即使是这样,西迁馆里人手不够时只要一号召会有源源不断的响应,一直坚持做到有序积极接待。解说团团长周金同学(崇实书院汉语言51班)评价道:“我想这就是践行西迁精神的一种默默行动吧,西迁历史纪念馆的作为学习对外文化的展示窗口,团员们以身作则,争做西迁精神的继承者,传播者,发扬者。”
传播校史故事,开展微宣讲
正值十九大胜利闭幕之际,一场由西安交通大学理论类社团学生骨干为主讲人的校园“微宣讲”活动在校园如火如荼的进行,学生主讲人结合十九大精神和自身理论学习向高校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想,各大媒体报道并传播,向社会各界展示交大青年的时代风貌。
解说团就是这批参与“微宣讲”活动的理论类社团中耀眼的一颗。目前团内派出微宣讲同学已有十余位,这些团团已经在校内的各种大型场合,校外的中小学等向社会各界人士宣讲西迁精神:他们以自己作为解说员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述了我们身边的西迁精神、西迁故事,让同学们对西迁精神有更加立体、感性的认识,号召青年学子共同把握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在历史的节点上迎接新的征程。
宣讲团成员高曦含(仲英书院工商51班)同学在为学校师生进行了“讲好校史故事,弘扬交大传统”的主题宣讲后,由衷地感到西迁精神的传承,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她说:“能够将自己对西迁的一点感悟,分享给这么多人,得到大家的共鸣,这是我的荣幸。”
建立网上平台,互联互通传承
交大解说团副团长的李承业(彭康书院核工A51班)负责参与交大网上展馆的建设,内容包括团团平时讲解留下的感悟文集,与西迁馆的点点滴滴,西迁档案、资料的整理等。档案馆网上展馆主要整理分类了馆藏校史书籍,涵盖交通大学各个学院的发展历史,著名老师校友的传记著述,以文字作为载体触摸到百年交大历经沧桑奋斗于今的历史脉搏,感受师长卓伟风骨或是母校与校友的眷眷深情。馆藏的西迁历史影音资料展现了迁校之时一路筚路蓝缕,扎根西部,艰苦奋斗的历程。
探访西迁教授,感悟西迁精神
离西迁最近的那一批人,正是那些当年风华正茂建设大西北,如今已满头银发耄耋之年的老教授,对此,解说团成员马俪源(彭康书院法语61班)有深刻感触。她在去年11月份的时候,跟着档案馆杨澜涛老师一起去采访了外语学院的退休老教授周淼冬,徐婉珠。周徐二老虽然已经耄耋之年,但是他们精神矍铄,身体也比较硬朗。通过采访,她了解了周徐二老的人生故事以及西迁故事,同时也对西迁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尽管当时各方面的条件都非常的艰苦,但他们仍坚定的克服了这些困难,将一生献给了讲台,献给了求学的学子,在奋斗中互相扶持,共同进步,始终将西迁精神铭记在心间,落实在行动中。她后来说道:“看到他们的时候,我对于“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立志成为他们这样的人。”
正是一次次参访老教授的经历,使得解说团成员成了西迁历史的记录者和传承者。
相信在不远的未来,解说团的成员将会继续努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做好交大的名片,使西迁历史纪念馆发挥交大西迁精神传播的基地作用,一直向着西迁新传人的方向不断努力着。
解说团 高曦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