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西迁时,比较成熟的数学教师来西安的并不多,而青年教师却为数不少。当时任务重,人手缺。事实上高等数学教研室在“文革”前一直是处于严重缺编的状态,所以,当时只能以180人左右的学生组成一个大班进行讲课,分小班上习题课。每个大课教师除了讲一个大班课之外,还要承担一个小班的习题课,包括全部作业的批改与答疑。小课教师每人要担任4-5个小班的习题课和批改作业。即使这样,有的教师还要担任两个大班的讲课,才能安排完全部教学任务。形势所逼,要求青年教师必须早日走上大课讲台。教研室在时任副教务长,后任副校长的张鸿教授的关怀与指导下,开始抓青年教师的培养。首先要求他们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特别是作为基础课教师,面对的是低年级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他们世界观的形成和道德品质的修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对大学的学习方法可能会不适应,特别是对高等数学这类概念理论难度较大、逻辑思维较强的课程的学习,更为不习惯,要求教师必须认真负责做好教学工作。由于当时绝大多数的青年教师政治素质较好,所以都能不计轻重,认真负责工作。
业务上教研室规定小课教师必须随班听大课,必须参加各种教学法活动,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分清教学中的基本内容和非基本内容,重点与难点,还须把教科书上的习题全做一遍。教研室分期分批组织青年教师按指定的内容在教研室进行试讲,试讲的讲稿写好后,由大课教师审阅,提出修改意见,试讲效果好的,在大课教师的帮助下,再选一部分内容在大班上进行实习性讲课。这样,业务基础较好,努力而又认真负责的教师,在辅导一遍以后,就登上了大课讲台。经过轮番培养,青年教师逐渐成熟,在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解决了人手短缺的问题。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水平,张鸿副校长和教务处同志平时和期中检查时都下班听课,彭校长有时也下班级听课。由于张鸿副校长是数学教师,所以他对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分外关心。平时他常约我一起去听课,听课以后,他总是热情、诚恳地与教师交换意见,指出优点与不足之处,使教师深受感动。他也常来教研室参加教学法活动,把学校针对教学要开展的工作提前告诉我们,使大家心中有数,思想上早作准备。他要我们做教学的“有心人”,注意调查研究,摸清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工作情况。为取得有关教学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在各系办公室中放有每个班级的教学周记本。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意见或表扬以及各门课程进度的快慢,负担的轻重等,都记录在上面,教研室领导也可从中及时了解到有关信息。
高等数学教研室的这些措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迁校以后我校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稳定在较高的水平上。
选自《交大春秋》(陆庆乐——校庆百年有感),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