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交大的研究生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仿照苏联模式进行高等院校调整。1953年,经高教部批准,交大恢复研究生招生,共招录27人,专业方向由解放前的电信、电机门科拓展到内燃机、工业企业电气化、电气绝缘及电缆技术等专业,随后又增加了电气机车、压缩机、车辆、金属切削、发电厂等专业。为满足高层次人才需要,1956年我国开始招收培养副博士研究生,学制4年。同年,我校分别在内燃机、锅炉、工企、绝缘、电机原理、铸工、金相热处理等专业招录首批8名副博士。至1959年7月,交通大学西安与上海两部独立建校之际,共培养研究生约200名,像著名的蒸汽工程专家林宗虎院士、内燃机专家蒋德明教授、锅炉专家陈听宽教授等均在该时段就学我校。
从1959年定名西安交通大学至文革前,我校共培养研究生230人左右,专业扩展为涡轮、热工、流体力学、压缩机、锅炉、工企、绝缘、应用数学、金相、电制、工业电子学、无线电等14个专业,像著名的机械工程专家熊有伦、数值传热学家陶文铨院士等均为该时期就学我校的研究生。
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同年我校恢复因文革中断的研究生招生,共招录1977、1978两级研究生112人。1981年国家决定恢复学位授予制度,我校首次获批固体力学、机械制造、液压传动与气动、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工程热物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自动控制和系统工程等13个学科的博士学位点,另有计算数学等31个学科的硕士学位点。同年,我校招收首批博士研究生7人,1985年毕业,其中谷传纲(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工程专业)、汪小椿(机械制造专业齿轮加工)、王建华(电器专业)分别为我国各相应专业方向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一人。1984年8月,教育部决定在22所重点高校试办研究生院,我校名列其中。同年,我校与清华大学等高校联合率先在全国培养工程类型硕士。次年,我校经国家科委博士后流动站管理协调委员会批准,成首批建站单位,“机械设计与制造”和“金属材料”为首批博士后流动站点。自此,我校研究生教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研究生规模不断壮大,学科门类层次不断发展,教育管理体系日趋成熟。1984年,美国研究生院院长代表团参观完我校后,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西安交大的这些条件都已达到西方先进国家的水平,完全有可能培养出第一流的博士、硕士”,“你们的硕士生对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很精通,硕士的质量是符合国际标准的”。针对33所试办研究生院,1995年国家教委组织了首次评估,其中交大位列第5,在工科大学中仅次清华,名列第2。该时段我校研究生教育成绩斐然,像我校教授郑南宁、徐宗本、卢秉恒、蒋庄德、锁志刚和校友郝跃、王华明、陈政清、江松均、房建成等院士均曾在我校接受研究生教育。
参考文献:《交通大学校史》(1959-1996)
作者:校史中心 木易
编辑:力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