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天裕教授是我校医学部著名校友,其创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新方法在上世纪曾经轰动世界。
上图为尚天裕在国立西北医学院毕业时留影
尚天裕教授(1917‑2002),山西万荣人,1937年在西安考入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1944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医学院并留校任外科助教,1947年8月先后在南京陆海空军总医院、四川涪陵仁济医院、天津市立第一医院任外科医师和主治医师。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赴朝工作,1952年回国后调往天津市人民医院跟随方先之教授从事骨科诊疗,给方先之教授1953年创办的全国骨科医师进修班各期进行创伤骨科专业授课,任天津市人民医院、天津医院骨科副主任、主任。
他在全国卫生界大兴西学中的运动中参加学习班,跟随院聘中医师苏绍三学习,拜访全国8个地方中医骨伤的治疗名家,结合西医诊治手段,摸索出一套以手法复位、小夹板局部外固定和患者主动功能锻炼为主要内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新方法,在实践中取得明显效果。一贯主张对骨折采取切开固定手术治疗的方先之教授开始对之持保留态度,经抽查70余例进行严格比对后认为疗效确切,比传统的西医治疗效果优越,遂在全院推广。从1958年底到1960年8月,全院共治疗骨折1045例,整复骨折时根据不同部位和不同类型,运用不同手法复位,结合膏药贴敷,内服接骨丹等达到了复位满意、愈合快、费用省、患者痛苦小、功能恢复好的疗效。骨折愈合期比单纯西医治疗方法从1/3提高到1/2,治疗过程由缩短1/2提高到缩短2/3。1964年经国家科委组织全国中西医骨科专家进行鉴定,认为是一项中西医结合的重大科技成果。这也使尚天裕成为我国60年代以后骨折治疗新学派带头人,成果在全国推广应用后惠及患者数十万。
他针对“动与静”“筋与骨”“内与外”“人与物”的辩证关系,总结出“局部与整体并重”“固定与运动统一”“有效的医疗措施必须与病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治疗思想,经过临床不断实践,对陈旧性骨折、脊柱骨折和开放性骨折也形成了成熟治疗办法,收到良好效果。
他使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新的方法与显微外科、大面积烧伤治疗、急腹症治疗、针麻等治疗手段一同成为当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疗法,得到周恩来总理高度评价,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受周总理1975年指示,卫生部在北京举办国内医师学习班8期、国外医师学习班3期,由尚天裕等主讲;1977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医科学院)成立骨伤科研究所,他任首任所长。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骨折愈合原理进行探索,提出更新的理论观点,先后出访亚洲、澳洲、北美、欧洲等多个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先后任《中华骨科杂志》《中国骨伤杂志》主编,当选全国劳模,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在全国首家设立该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培养博士14人、硕士47人,主编、参编专著34部,发表论文171篇,学术影响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