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有光
鸦片战争后,清封建统治阶级内部逐渐形成两派:顽固派和洋务派。洋务派以“自强”、“ 求富”为口号,挽救满清王朝,推行洋务运动。盛宣怀便是这一运动中较有代表性的参与者 。
盛宣怀(1844—1916),字杏荪,又字幼勖,号愚斋、止叟,江苏武进人。他出生于官僚地主 家庭,少年时随祖父母及父亲在湖北粮道任所,1866年回原籍应试,补县学生。翌年秋考试未中,以后屡试不第,以诸生捐资任主事。一生实业起家,善蓄藏称富,有智略,亦官亦商 ,历任招商局会办,电报局总办,天津海关道等职,累官至邮传部尚书。有《愚斋存稿》、《盛宣怀未刊书信》及《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等。
咸丰(1851—1861)末期,时逢京畿、山西、徐淮地区、浙江、湖北、安徽等地相继水灾,盛宣怀参与募款赈灾,又“究心水利, 其 治小清河,利尤溥(pú,广大)”,故得“尤善治振(赈)”之名。(《清史稿·盛宣 怀传》)1 870年经杨宗濂推荐,他在李鸿章幕下任行营内文案兼充营务处会办。由于盛宣怀的父亲与李 鸿章私人关系深厚,盛宣怀从此得到李氏器重。1872年,他向李鸿章建议“由官设局”,“ 试办招商”,成立轮船招商局,直接参与洋务派第一个“官督商办”企业的筹划。1873年他 出任轮船招商局会办。光绪初年(1875—1876),英国人擅筑上海铁路,由城经宝山至吴淞 ,地方官累劝阻而英人不听,李鸿章下令禁止英人修路,并让盛宣怀等人与英商谈判。铁路 “以银二十八万两购回,废置不用,识者惜之。”(《清史稿·交通志》)收回铁路虽未发挥 应有的作用,但维护国家主权之举显然是值得称道的。
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后,请盛宣怀专营铁路电报事,盛宣怀成为洋务派“中国自办”近代工矿业、“杜洋人觊觎之心”、“扩 利源而杜漏卮”主张的执着的实践者。1879年,盛宣怀任天津河间兵备道,由大沽、北塘、海口炮台架设电线达天津,成为国人邮电事业之发端。1880年,他建议李鸿章仿照轮船招商局的办法筹办电报局,次年被派为电报局总办。他目睹英人经水线、陆线渐侵内地,乃集资迅 速建成天津至上海的陆线,“通南、北两洋之邮,遏外线潜侵之患。”又创办电报学堂,培养备用人才。1882年,英法美等国商人打算成立万国电报公司,架设上海至香港的水线,垄断利权,盛宣怀“劝集华商自设缘海各口陆线,以绝觊觎。”并移用金州矿资于1884年架 成苏州至浙闽粤陆线,同时购买洋人已建水陆线,使“沿海电线其权,悉操中国之手。”18 84年,他署天津海关道;1885年任招商局督办;1886年任山东登莱青兵备道兼东海关监督。
1893年9月(一说为1892年),上海机械局织布局毁于大火,李鸿章派盛宣怀赴沪善后处理。织布局是当时中国最早的纺织企业之一,李鸿章筹办建厂约10年,投产仅2年。盛宣怀出面 筹款创办华盛纺织总厂,任督办。1894年,华盛纺织总厂正式投产,有织布机750台,纱锭65000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布对中国市场的侵入。 1896年,清廷委派盛宣怀“督办铁 路总公司事务”,并批准他开设通商银行,银行于1897年5月正式营业。盛宣怀举债借洋款 ,试图靠外资修铁路自此始 。1898年,他自请解职,留京参加起草《洋货税则》。1901年充任办理商税事务大臣,同年奏请设置勘矿总公司。1908年,他出任邮传部右侍郎,主张推广中央银行, 统一全国币制,并参与度支部确立币制事。1910年,因日俄战争之故,他出任红十字会会长 ,并与吕海寰等人谋划加入瑞士总会,“中国有红十字会自此始。”
作为洋务派的代表性参与者,应该看到盛宣怀首先是效忠满清政府的。1900年,他主张防范义和团,参与美英策 划的“东南互保”,订定《东南互保约款》,其主要内容是“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 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所谓“互保”的目的是要“保全中外商民人命产业”。 1911年,他被授邮传部尚书后,前后提议各铁路应规划官建,统一全国铁道轨制,展拓川藏线及将商办铁路收归国有等。他以“铁路国有”名义,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干线路权 作抵押,向四国银行团签订湖广铁路借款合同,企图实现“中国幅员广袤,边疆辽远,必有纵横四境诸大干路,方足以利行政而握中枢”的抱负,但这一不合实际的幻想寄托在洋人身上,以筑路权、行车权作抵押来大规模举外债,激起全国铁路风潮,以“酿成祸乱 ,实为误国首恶”罪被解职。此时满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盛宣怀不过是清廷息事宁人 的替罪羊、辛亥革命的催化剂而已。
近代采矿冶金业,亦留下盛宣怀的业绩。早在1877年(光绪三年),他便聘英国矿师郭师敦(A .W.Croolston)勘察了湖北武穴至黄石港、当阳、归州江北岸煤矿及大冶、武昌、兴国的铁 矿,发现大冶铁山储量丰富。1883年,盛宣怀打算开采山东栖霞、招远两县的铅矿,矿局设在烟台,采取“官督商办”经营体制,拟招股银30万两,并向清廷呈递《禀请开办登州铅矿 并拟定章程由》,明确提出开采胶东铅矿的目的在于“以兴地利,以开生计,并以杜洋人觊 觎之心”。张之洞1889年任湖广总督后,盛宣怀将大冶铁矿献出,由此始有汉阳铁厂、大 冶铁矿之建,为解决炼铁燃料,又先后寻得马鞍山煤矿和萍乡煤矿。1896年,盛宣怀从张之洞手接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1898年又兼办萍乡煤矿。早期炼钢不得法,他派人遍观英美 德各厂,直到1907年10月才首次炼出钢。据《汉冶萍煤铁厂矿记略》称:1910年时,汉阳铁厂已有炼铁炉3座,年产生铁14~15万吨,大小炼钢炉6座,年产钢7万吨;大冶铁矿每年 可 产铁矿石约50万吨;萍乡煤矿每年出煤约60万吨,炼焦18万吨,奠定了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基础。1912年,他与日本签订汉冶萍公司中日“合办草约”,遭到社会舆论和公司股东的强烈反对,其公司总理职务遂被撤销,加之辛亥革命爆发,他东渡日本。1913年,他复任汉冶萍公司的董事长,以汉冶萍公司财产作抵押,向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大借款。1915年,企图将 公司改为中日合办,再次引起国人的强烈反对,其策划未来得及实施,便于1916年4月病逝于上海。
创办新式学校,盛宣怀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颇具影响的人物。100年前,当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甲午战争,并把耻辱的《马关条约》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时,我国一大批志士仁人有感 于亡国灭种的危机,再次燃起科技救国和兴学育才的星火,盛宣怀便是其中一员。1895年他任天津海关道时,奏准设立天津中西学堂(即北洋大学堂),包括头等学堂,拟外国大学;二 等 学堂,拟外国中学。二等学堂课程四年,按班次递升,学满升入头等学堂。头等学堂课程四 年,第一年修普通科,后三年修专门科。专门科进而分为五种,即工程学、电学、矿务学、 机械学以及律例学。
翌年,盛宣怀又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经费来自招商、电报两局捐款,因名“公学”。学制 课程参照中西学堂损益而定,组建四院:一是师范院;二是外院,即附属小学,为师范院学 生实习之所;三是中院,相当二等学堂或中学;四是上院,相当头等学堂或大学。外院、中院、上院各习四年,三级衔接,依次递升。课程分“中课”、“西课”两部分而注重法学、 政治、经济, 毕业生择优异者,咨送出洋就学于各国大学。《清史稿·学校》称:“中国教育有系统 之组织,以其见端焉。”1902年,管学大臣张百熙在奏折中亦称赞道:“查京外学堂办有成 效者,以湖北自强学堂、上海南洋公学为最……开办皆在数年以上,不乏合格之才。”
南洋公学初期办学思想,盛宣怀1898年《筹集商捐开办南洋公学折》中有集中反映。一是认为“自强万端,非人莫任”,培养人才是国家的关键,“海内识时务之俊杰,莫不以参用西制,兴学树人为先务之急”;二是认为培养人才,首先要抓师资队伍建设和普及教育,“唯师道立,则善人多,故西国学堂必探源于师范”,所以南洋公学办师范与小学乃“学堂一事 先务中之先务”;三是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南洋公学章程》对此作了注释。所谓“中学为体”,即“通达中国经史大义,厚植根柢为基础”。所谓“西学为用”,包括两 类科学:社会科学内容是“以西国政治家、日本法部文部为指归,略仿法国国政学堂(学科 有出使、政治、理财、理蕃四门)之意”;自然科学内容是工艺(含土木、兵器、电气、建筑 、应用化学等)、机器制造、矿冶、算学(含天文、地质、高数、物理、化学、 动植物学等)。中西之学立足于洋为中用,传统文化是基础,其具体内容虽有欠妥之处,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和不丧失根柢的思想显然是值得肯定的。
不难看出,南洋公学创办伊始,便是一所综合性、多学院、多门类、多学科的大学,在清末 风气初开情况下足见魄力与卓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校在迎接百年校庆、跨越世纪之际,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并参与高校竞争,培养大批跨世纪的复合型人才,办学宗旨响亮地提 出理、工、管、文全面发展,组建10个学院,这是明智的举措。只要调动全校师生积极性,面对21世纪的挑战,锲而不舍,勇往直前,再建丰功,就一定能继往开来,把百年交 大办成名副其实的国际一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