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组扬
逝去的岁月啊!
你的脚步何其匆匆。
在古城,
你已带走了我的四十个春秋。
如今,对镜观白发,
勾引起许多往事。但——
难以忘怀的,
还是那西迁建校的动人岁月。
……
交通大学内迁古城西安,我奉命参与西迁建校工作。1955年8月下旬的一天,我们一行10余人在任梦林同志带领下,告别上海,奔赴西安,为1956年秋正式迁校开学作校舍准备。从此开始了那一段西迁建校的动人岁月。追忆往事,无比神往,特记之以为纪念。
告别上海
8月的上海,骄阳似火,暑热难熬。将要远行的我,内心十分激动,同时也十分矛盾。内迁西安,意味着要告别上海,也许是永久的。到一个完全陌生的西陲之地去工作、去生活,也许是一辈子。上海是个大都市,我在这里毕竟已学习、工作、生活了10 年之久。我熟悉这个都市,我习惯于这里的生活条件,如今一旦要离去,怎能不留恋,不矛盾呢? 但是,解放初的年轻人,心里更向往的是新中国美好的未来,更追求的是尽快改变旧中国留下的贫穷落后的面貌,更憧憬的是投入到火热的建设大潮中去。我们这一代人对旧中国的贫穷落后有切身之感,受帝国主义列强欺侮有切肤之痛,希望改变这一切的心情是十分迫切的。基于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基于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因此,“党叫干啥就干啥” 、“哪里需要哪里去” 就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自觉原则。吃苦在先,无私奉献也是我们的生活信条。当时为能有机会参加西迁建校工作,到大西北去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改变那里的面貌尽一份力,内心还是很激动的。
我整装待发,企盼着启程的日子。临行前,多次在交大校园中留连往返,是告别,也是留恋,伤感中也包含着激情。古老的校门面对小桥,四方草坪周围矗立着图书馆,中院、新上院 、容闳堂、体育馆、新教学楼等建筑,都是交大历史的见证。越过操场,刚刚整修完毕的文治堂展现在眼前,这是纪念唐文治老校长的建筑。再过去就是学生生活区了,这里还有我为之设计建造的宿舍和食堂呢!虽然是处女之作,我对之还是很有感情的。不用多少时间,就走完了整个学校。的确是太小了,狭小的空间无法舒展。交大历史虽老,但校园狭小,布局零乱,无发展余地。有好几次我站在校门前的小桥边,凭栏沉思。别了,校园!别了,我熟悉的校园!我们要在古都西安建造一座比你更漂亮更宽畅的校园,使历史悠久而又很有名望的学府,得到更大的发展。
西行路上
要动身了,校车载着我们一行十余人徐徐向火车站驶去。我又眼盯着车窗外,贪婪地看着那熟悉的街道,那熟悉的店铺匆匆而过,心中默默地念着,别了,徐家汇!别了,大上海! 什么时候再能看到那滚滚东去的黄浦江,那繁华热闹的南京路啊!
当时从上海到西安没有直达列车,必须从上海先到徐州,再从徐州乘陇海路上开往西安的车。那时候铁路还都是单轨,用的是蒸汽机车,所以车速很慢。特别是陇海路还是刚刚修复,通车不久,行车就更慢了。从上海到徐州要20个小时,从徐州到西安要一天一夜。虽然时间很长,对我们年轻人来讲是无所谓的,一路欢声笑语,兴致很高。
我是第一次出远门,也是第一次坐长途火车,一切都是新鲜的。我欣赏着沿途的风光景色,观察着沿途的事物。开始时兴趣很高,渐渐地我沉浸在思索之中。
一路行去,江南景色秀丽的农村风光很有特色,但车过长江后,农村情况就不一样了。农舍简陋,土墙草顶,土地贫瘠,甚为荒凉。车过徐州进入河南境内,呈现在眼前的农村是一派贫穷衰败的景象。大片土地荒芜,很远看不到村庄,特别是豫东和豫西地区,情况尤为凄凉。这里自然条件不好,加上解放前反动政府的历年摧残,使得农村残破,民不聊生。中国的农村景况,何止这里如此,整个中国农村的经济,解放前夕已处在崩溃状态。现在解放了,要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改善生活,任务是十分艰巨的。以前对农村的认识,只是耳闻,现在亲眼所见,才有了一些感受。我在想,苦难的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方能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火车日夜不停地向西奔驰,离上海是愈来愈远了。随着车轮的滚动,我又想到了我国国土实在辽阔。在地图上,西安正好处在全国的中心。在她的西边还有大片国土。中国真是地大物博! 大西北土地辽阔,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待开发。而要开发西北,建设西北,第一位 的是应该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央决定交通大学迁到西安,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到西安后,我又知道在这里新建校的还有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西安动力学院等。这些学校都是从沿海一些有关院校中抽调某些系科或某些专业合并而成的。或许这反映了中央的一种布局,一种安排。为开发西北、建设西北,为发展全国经济,交大西迁包含着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呢!
古城初探
刚到西安,我们落脚在北大街通济坊的一幢房子里。这是一幢半层在地下的二层楼三开间房屋,楼上作办公用,楼下三间住人。我们十余人都住在这大统间内,进行着建校施工前的准备工作。随着工作的进展,人员陆续向工地转移,到1956年夏全部转到学校新址,这幢房子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初到西安,我们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当年的西安可不像现在这样漂亮热闹,南大街窄得像上海的弄堂,店铺绝大多数是平房,东大街的华侨商店是最好的楼房了,出 了城就没有一条像样的马路,居民住的平房小院,没有自来水,用的是公厕。这一切对上海来的人来讲,差距是太大了。但西北古城的风情,却使我们感到新奇,至今难忘。一是同州大西瓜(古大荔称同州),对半切开后大如面盆。从未见到如此大的西瓜,红瓤黑子 ,味极甘美。卖瓜处必然线香一盘,极具特色。可惜现在看不到了;二是西安老乡盛饭的碗极大,状如小号面盆,或糊粥,或面条,或泡馍,一手抚碗,蹲于凳上,一碗下肚,其量惊人。我们南方人看了,自叹弗如;三是路旁院内,电线杆上,高音喇叭到处都是,整日播放秦腔,高音喇叭下总有一群人,或蹲或立,闭目击拍,随声哼唱,状极认真。这些都构成西安独特的风情画,也构成了对外地人的初始印象。
我们来西安后,最关心的还是去探访校址。甫卸行装即结伴而去。出和平门,一条砂石路笔直向东。我们沿路而行,两旁都是麦收后的空地,只有在和平门外不远处有3幢楼房,即市建三公司和市规划设计院的2幢三层楼房和 1幢三层宿舍楼。人极稀少,偶而驶过一辆公共汽车,还是那种顶上背了个大气包的木炭车。步行约半小时余,即到了选定的校址。这是彭康校长亲自选定的校址。教学区坐南朝北,东西宽700米,南北长约100米,东南角高,西北角低,高差约有10余米。东南有一条深沟,大车道一样向西北延伸,长约300米,最深处约六七米。东北面有一处苹果园,其余为一片麦地。沿公路向东,毗邻教学区的是两块宿舍用地,西面的一块较平坦,中间有一个苹果园,东面的一块是高土堆,最高处约有五六米,其东面也有一个苹果园。我们沿校址巡视一圈,心想,这就是校园,虽然现在还是一片空地,但我们相信用不了 多久,一座 高等学府将出现在平地上。通过我们的双手,规划、设计、施工、绿化,交通大学将展新颜。我们的内心无比激动,一路高歌而返。
突击施工
9月的西安,秋雨不断,淅淅沥沥地整整下了一个月,直到国庆节前一天,才雨过天晴。
时间很紧迫,要在1956年8月迎接第一批迁校人员,准备9月份开学,时间只有10来个月了。这期间要完成施工前的准备工作,要完成七八万平方米的房屋施工任务,还要完成上下管线及道路、运动场地的施工任务,的确是时间短、任务重。
对交通大学西迁,各级领导十分关心。 国务院、高教部直接过问,安排解决具体困难;陕西省委及西安市委十分重视,指定专人帮助解决问题;有关单位更是大力支持,对交大迁到西安,表现出极大的热忱。
接受建校任务的施工单位是西安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这也是早几年从南京调来支援西安建设的工程公司,其技术工人和技术干部都是从南方迁来的。听说交大从上海迁来西安,更是欣喜万分。这个公司的二工区从10月份进入施工现场,开始了平整场地,测量定位,搭建工棚、备料加工等施工准备工作,进入11月份就正式开工了。我们也于10月下旬进驻工地。
第一批建造的房屋有:教学用房中心楼1幢(包括行政楼)共36 000平方米,学生宿舍7幢及二层食堂1幢,教职工宿舍10余幢及相应的生活用房,还有其他配套用房。一时间,教学区、学生生活区、家属生活区三处同时全面动工。到处塔架林立,机器轰鸣,车辆奔驰,到处人头攒动,喇叭、歌声不绝,劳动号子高昂。好一派热闹的施工场面!令人激动,令人神往! 为确保工程能如期竣工,施工单位采取日夜两班轮流连续施工。到晚上现场灯火通明,节假日也很少休息。在各方的通力配合下,施工十分顺利,进度也极快。开工不久,即进入冬季,零下十几度气温,依然冒严寒奋战,采取了各种技术措施确保工程质量。
渐渐地,平地上冒出好几片房屋,交通大学的雏形一点点显露出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了。 真是一天一个样,一月就大变样。这给我们年轻人以强烈启示:在共产党领导下,依靠工人阶级的忘我劳动,依靠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社会主义祖国定会日新月异,定会繁荣富强的。
校园初貌
经过8个月的紧张施工,到1956年夏,第一批施工房屋已全部竣工,基本具备了接纳第一批迁校人员和迎接新学年开学的条件,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虽说基本具备了条件,但还是十分不便的,甚至还是很艰苦的。就说路吧,这里还没有一条正规的道路,必要的通道全是用砖和水泥块临时铺起来的,到处是灰土,下雨更是泥泞,这对于走惯上海柏油大马路的人来说,实在是太不方便了。这里还没有一棵树,四野空旷,夏天烈日炎炎无遮盖,冬天北风呼呼刺骨寒,这对南方来客亦是个考验。新搬了一个家,而且是个新建的家,生活上,教学上都得从头开始,重新收拾安排,这有多少事情要去做;要克服多少困难啊!但没有一个人叫苦,也没有一个人埋怨。每一个人都在积极工作着,愉快地生活着。
1956至1957年的交 大校园,实际上是个大工地。教学区的东一楼、东二楼、西二楼陆续开工,学生生活区和家属宿舍区第二期工程也已动工。交大的学生和员工活动在三个点上,即中心楼、家属区、学 生 区。人们沿着砖铺的便道来来往往。那个时候,校园中有两个景观引人瞩目:一个是在通往学生生活区的路上,要跨越一条深沟,为便于通行,在上面架起了一座竹桥,长约20米,宽 2~3米,完全用毛竹捆绑而成。每天有数千人在上面往来行走,脚步声伴随着吱吱咯咯的竹桥声,应和着年轻人的欢声笑语,煞是热闹、壮观;还有一个是“竹棚礼堂”。为了解决群众性集会的场所问题,特地从江南运来毛竹、竹制席,同时请来工匠,搭建了一座独特的 竹棚礼堂,位置在现在的制冷实验室的地方。它完全是用竹篾将毛竹捆绑成竹构架,上面用竹席夹油纸铺盖屋面,可容两千多人。里面有舞台、放映室,有竹架木板固定凳。竹棚礼堂虽简 陋,可解决了大问题,一切大的活动都在这里进行,着实利用了好几年呢!这两个景观虽然现在都不见了,但对西迁的老交大人来说,脑子里一定会留下深刻印象的。
老校新姿
交通大学通过1956年和1957年两批西迁,除造船系和运输起重机械制造系外,其余全部迁来西安。刚迁来时,交大正是花甲之年,通过这40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在已是整整百岁了。如今的交大,英姿焕发,面貌崭新,屹立于古都,根植于西北,面对的是全国、全世界,已非昔日可比了。
通过对往事的追忆,对比着今日的成就,怎不使人激情满怀,感慨万千呢!我们都是交大的耕耘者,也是历史的见证人,记下这些,无非是为了思旧而知新。
愿交大永远迸发新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