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人类有史以来逐水而居的传统无不彰显水的重要性。当前,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水资源短缺和水安全问题成为21实际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尤其在水资源严重匮乏的西北地区,如何解决日益严重的水荒问题,更是关乎国家全面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
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馆长、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霍有光先生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关注和研究这一重大课题。他首先提出将渤海水采取逐级提扬加自流的方式引至华北和西北干旱沙漠的设想,以期减少西北华北地区沙尘源,改善气候环境,发展相关的盐化、海水养殖和旅游休闲等产业链,盘活和繁荣地方经济的目的。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论证,考察和讨论,该战略性项目不论在科学理论上还是在实践的技术可行性上的论证都日臻趋于成熟。
2012年6月19日下午2点半,在主楼C座106阶梯教室,霍有光教授受邀做关于“陆海统筹、海水西调的可行性与科学原理”的主题讲座。讲座由我校科 研院、节能减排办公室联合开展。来自科研院、各学院以及职能部门的师生员工认真听取了讲座。
讲座开始,霍教授首先讲述了“海水西调”设想产生的原因。曾经在大西北的地质系统工作多年,而后才转到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任教,霍教授深知大西北缺水的严重程度。上个世纪末期,他受到陕北向北京输送天然气的管道工程的启发,产生反向思维:西调渤海水至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等西北缺水的沙漠地区境内,用“人造海”改造北方沙漠。1997年在《科技导报》撰文发表了自己这一想法。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惊世骇俗的“海水西调”的设想引起社会各界人士或赞同或质疑或反对的强烈反响。2001年,中国地质大学退休教授陈昌礼在中国工程院主管的《中国工程科学》杂志发表文章,进一步提出可将海水西调至新疆,“目的是恢复和扩大西北湿地,治理沙漠和沙尘暴”。
“海水西调“方案的目标是:(1)以海水作为生态水填充沙漠中干涸的盐湖,利用大面积人造湿地镇压沙尘源,遏制沙尘暴;(2)利用沙漠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将海水蒸发为水汽,增加露水与降雨,以增雨所得的淡水,湿润北方气候;(3)利用沙漠人造海,发展海水养殖业与海水种植业(嗜盐作物);(4)利用多梯级的人造海,逐级浓缩盐类资源,发展盐化产业。等等;(5)依托人造海获取淡水(如冬季采冰),发展采矿产业、热电产业、海水淡化产业(利用发电厂余热)、煤化产业、风电产业,等等。(6)至于沉积在罗布泊里的数十亿吨盐类资源,不过是增加了罗布泊的盐矿储量而已,可留给子孙后代发展盐化产业。
随后,霍有光教授利用图表详细讲解了实施该工程可行性的科学理论。包括我国三级阶梯地形特点,海水输送过程所经的地形特点与施工难易程度比较,所输海水是否会污染生态?成本核算是否偏高?提扬工程所需能源来自何方?循环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如何?主要针对大家关心的该项目所涉及的生态和经济两大方面给予科学解释。
最后,霍有光教授汇总当前媒体和公众就该工程普遍担忧和质疑的九大问题,通过地理地质和生物知识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逐一破解了这一工程所涉及的生态平衡和经济可行性九大问题:
(1)沙漠植树造林是解决我国西北地区缺水问题的“根本途径”吗?
(2)现代科学技术无法实现沙漠人造海工程吗?
(3)沙漠人造海必定会漏水并致使地下水受到污染吗?
(4)人造海必定会浸染周边沙土、形成盐尘暴吗?
(5)沙漠人造海水不能直接用于沙漠绿化吗?
(6)高蒸发后的人造海水不能发展沙漠养殖业吗?
(7)沙漠人造海不可能调节小气候吗?
(8)受到严重污染的渤海水调入沙漠必定污染沙漠生态环境吗?
(9)用渤海及人造海“海冰融水”改造北方沙漠将有更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霍有光教授不断完善该设想的细节、科学家们讨论正酣之际,根据内蒙古新闻网2005年5月的一则报道,锡盟行署与昔日山西民营企业家、今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泓元海水淡化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秀顺,签署了“引渤济锡”项目协议, 计划将每年引渤海海水3亿多立方米至锡盟。霍有光教授所提出的“海水西调”项目的近景目标正在由锡盟的示范工程一步步变成现实。
“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今天我们依然能看到胡适先生倡导的治学思想。
附霍光教授简介:
霍有光,1950年8月生,西安交大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大档案馆馆长。长期从事科技史、文化史以及软科学研究。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等多项课题,多次获省部委和学校的奖励。独著有:《绸缪中国水战略》、《海水西调与再造西北》、《策解中国水问题》、《开发大西北与绸缪水安全》、《< 史记>地学文化发微》、《钱学森年谱(初编)》、《司马迁与地学文化》、《中国古代矿冶成就及其它》、《中国古代科技史钩沉》、《社会交往心理学》等;合著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秦岭——大巴山及邻区地质图》、《秦巴及邻区地质——构造特征概论》、《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年谱》等;已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学术观点曾被《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科学时报》、《中华读书报》、《大公报》等报刊及“新华网”、“中国科学院网”、“国家中西部网”等国内数十家网站介绍。